索 引 号: | 012947197/2023-41844 | 信息分类: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统计分析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南京市统计局 | 生成日期: | 2023-05-15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延续复苏态势 开局总体平稳——1-3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运行简析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营业收入;服务业;增速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一季度,新冠疫情实施“乙类乙管”后,随着各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政策举措不断发力,服务业发展动能增强,积极因素增多,服务业经济延续恢复性增长。
一、规模以上服务业总体平稳
1-3月,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833.05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较1-2月提升1.0个百分点,较2022年提升3.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差距较1-2月缩小0.7个百分点,省内排名第12位。其中,参与核算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316.09亿元,同比增长3.2%,较1-2月回落2.1个百分点。
与省外重点对标城市杭州相比,受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营业收入下降影响,南京的营业收入增速低于杭州1.7个百分点,2022年以来逐月首次被杭州反超。南京的部分重点行业恢复好于杭州,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高于杭州3.0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速高于杭州3.8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速高于杭州2.5个百分点。
二、行业发展主要特点
(一)接触型服务业回暖
新冠疫情以来,线下服务业受冲击明显。随着社会面人员流动的持续展开,以及春节消费需求的释放,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呈现全面恢复的态势。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延续恢复性增长。2022年文化活动开展严重受限,今年以来,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全面恢复。1-3月,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营业收入46.96亿元,同比增长16.9%。影视剧场消费日益增多,春节假期观影热情高涨,影院、剧场上座率不断攀升,电影放映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6%,拉动文体娱行业营业收入增长1.2个百分点。室内外演艺场馆开放营业,大型活动全面恢复,居民出游意愿加速释放;艺术表演场馆、游乐园、群众文体活动、电子游艺厅娱乐活动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2.7%、65.9%、42.6%、37.0%。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加快复苏好转。该行业众多领域有着“见面服务”的特性,疫情以来受冲击显著。今年开年,随着疫情快速过峰,上门服务重启,美容院、理发店、洗浴中心等居民生活消费领域有序复工,居民服务业增长良好。1-3月,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3.41亿元,同比增长27.1%,高出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22.8个百分点。其中,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理发及美容服务、清洁服务、洗浴和保健养生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增长59.0%、24.5 %、25.6%。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延续复苏态势。1-3月,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85.95亿元,同比增长17.5%,拉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2.4个百分点。新冠疫情以来,人员地域流动受限,今年以来,随着社会面人员流动常态化,汽车租赁市场延续向好态势,1-3月,汽车租赁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1%,拉动租赁业增长10.7个百分点。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更多企业转向移动互联网媒体投放,1-3月,互联网广告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6.7%。旅游消费持续蓬勃复苏,热门景点游客量回升,假期游、赏春游需求集中释放,旅行社及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3.0%。
教育行业探底回升。过去几年受“双减”政策叠加疫情影响,教育行业营收腰斩。当前“双减”的影响仍在持续,但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去年较低基数以及“考公热”、“考编热”的持续升温,公考教考、职业教育等成人培训热度走高,1-3月,教育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49亿元,同比下降9.2%,降幅较2022年全年收窄58.2个百分点;职业技能培训、文化艺术培训营收分别下降1.8%、13.6%,分别较2022年全年提升72.2个、48.2个百分点。江苏粉笔培训中心有限公司、南京博为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江苏朗阁外语培训中心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卫生和社会工作恢复增长。疫情期间,部分医疗机构受到冲击停业,今年以来,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正常开放,该行业运行逐步恢复。1-3月全市卫生和社会工作实现营业收入27.32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健康体检服务、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5.1%、29.6%、28.8%。
(二)支撑行业平稳增长
1-3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85.19亿元,同比增长8.8%,拉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2.7个百分点。新业态、新技术加速发展,1-3月,地理遥感信息服务、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互联网生产服务平台分别增长94.6%、41.2%、33.1%。重点企业带动较好,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2023年开始回暖,1-3月营收温和扩张。江苏基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去年下半年至今已成立10家分公司,1-3月营收增长超过两位数。新增企业带动作用凸显。华苏数联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数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南京荣耀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合计营收净增量7.95亿元,拉动行业增长1.5个百分点。
(三)流通行业分化明显
随着后疫情时代到来,“人流、车流、物流”有序恢复,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行业内部呈现较为明显分化。航运、铁路运输需求快速复苏,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叠加去年较低基数,1-3月,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2.3%、98.0%。消费复苏催化邮政业快速回暖,1-3月邮政业同比增长21.6%。道路运输业平稳运行,同比增长0.5%,虽有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江苏宁沪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恢复车辆通行量、滴滴出行APP限制解除等利好因素,但行业龙头企业江苏满运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因税收优惠、政策扶持,部分业务分流至外市,拉低行业增长。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大幅下降;受国外市场萎缩、运价下跌等因素影响,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营业收入大幅下跌;1-3月同比下降35.3%,拉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5个百分点。
三、重点企业持续发力
1-3月,规模以上服务业前100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76.13亿元,同比增长13.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9.0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5个百分点。69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企业增长面达69.0%,高出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水平19.1个百分点。其中,中国东方航空江苏有限公司、江苏宁沪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零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48家企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相关行业负增长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回正压力较大。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受全市基础建设投资下降、项目减少、回款不理想等因素影响,1-3月,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73.94亿元,同比下降2.5%,拉低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0.4个百分点。3月当月实现营业收入80.93亿元,同比下降10.1%。我市科学研究和技术业行业与政府工程建设高度绑定,受城市建设投资、市政设施管理投资下降影响,该行业增速呈下行趋势。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下降。1-3月,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实现营业收入19.62亿元,同比下降6.8%。南京江北新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因3月冲减较多的土地整理性收入,拉低土地管理业营收下降较多,1-3月土地管理业同比下降37.3%,拉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6.7个百分点。
(二)板块支撑不足
12个板块中,9个板块营收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增速。其中,秦淮区、建邺区、雨花台区3区营业收入同比负增长。
1-3月各板块营业收入情况
板块 | 营业收入(亿元) | 增速(%) | 与全省增速差值 |
南京市 | 1833.05 | 4.3 | -5.2 |
玄武区 | 194.27 | 6.6 | -2.9 |
秦淮区 | 112.19 | -10.8 | -20.3 |
建邺区 | 247.87 | -0.9 | -10.4 |
鼓楼区 | 369.95 | 14.5 | 5.0 |
浦口区 | 23.24 | 0.4 | -9.1 |
栖霞区 | 89.16 | 1.0 | -8.5 |
雨花台区 | 312.05 | -0.3 | -9.8 |
江宁区 | 262.79 | 7.3 | -2.2 |
六合区 | 22.04 | 14.7 | 5.2 |
溧水区 | 28.52 | 1.2 | -8.3 |
高淳区 | 36.78 | 1.1 | -8.4 |
江北新区 | 134.19 | 9.5 | 0.0 |
(三)新生动能拉动有限
新增单位是经济发展的“新鲜血液”,但我市新增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拉动作用趋缓,发展后劲不足。1-3月,全市新增单位实现营业收入61.18亿元,同比增长22.7%,营业收入净增量11.31亿元,增速较1-2月回落16.2个百分点。
(四)民营经济增长缓慢
1-3月,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占比58.7%,同比增长0.6 %,低于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3.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达54.2%,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亏损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83.0%。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扩大内需,稳定外需
一方面要持续有效扩大内需。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聚焦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需求信息,促进本市企业工程项目落在本地企业完成,稳住服务业企业信心,避免企业为转型向外地拓展转移。另一方面,抓住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机遇,结合南京实际,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软件服务、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集聚区。
(二)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企业纾困解难扶持力度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效率,着力转变服务方式,引导和帮助企业解决好面临的困境。加大惠企纾困政策的落实力度,不断助力扩大惠企政策的覆盖面、知晓度,着力推动各项扶持纾困政策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积极探索银企合作机制,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避免因资金链短缺造成企业负面影响。着力突破服务业体制机制瓶颈和障碍,优化服务业发展综合环境。
(三)发展新动能,壮大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和主要力量。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民营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扩展,促进更多资源向民营企业倾斜。
(四)培育新增企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大优质企业培育力度,完善优质企业培育成长机制,引导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围绕企业生命周期,梳理集成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专属性政策,在企业成长期、转型期给予政策倾斜,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影响力大、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