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统计局网站

南京市统计局

当前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承压而上谋发展 以韧克艰开新局——《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责任编辑:南京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2-05-05 15:57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2021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特殊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应对疫情冲击、要素制约等多方面挑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经济运行高开稳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为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最新发布的《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丰富的统计数据和图表,全面展现了一年来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成就和全市人民接续奋斗的新成果。

一、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21年,市委市政府准确识变、科学应变、积极求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保障经济稳定恢复,全年经济总量继续稳居全国前十,主要领域主要指标发展好于预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运行高开稳走。2021年,全市上下全力推动内外市场循环畅通,有力保障经济稳定恢复。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55.32亿元,比上年增长7.5%。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GDP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8.6%、7.3%、5.8%和6.0%,全年平均增速较前三季度回升0.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快于全国0.9个百分点,呈现高开稳走态势。人均GDP达到174520元,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主要领域稳步恢复。全市持续加大统筹推进和服务保障力度,工业、服务业、商贸、投资等主要领域稳步恢复。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543.96亿元,增长10.0%,高于GDP增速2.5个百分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899.41亿元,两年平均增长5.2%,社零规模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全市规上服务业列统的10个门类行业中,有8个行业营收实现正增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快增47.0%。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速分别快于全国2.1、1.3、2.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社零总额、进出口总额两年平均增速均达到或超过2019年水平。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1年,全市多项指标的总量规模取得新突破,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万亿,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前十。人均社零总额达8.48万元,超越“北上广”位列全国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729.52亿元,财政实力处于国内同类城市前列。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首次突破1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实际使用外资突破50亿美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0亿元,位居苏南板块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迈上7万元台阶,达到73593元。

二、经济循环持续改善,创新引擎更加强劲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各板块各部门积极应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的冲击,以“保”促“稳”,以“稳”促“进”,加快畅通经济循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121”战略,推动创新格局系统性变革,市场主体活跃度进一步提升。

内外需求协同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2%,增速分别快于全国、全省1.3、0.4个百分点;项目投资向新向实,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3.3%和30.2%。工业品内外销协同增长,全年工业内销产值同比增长17.6%,出口交货值增长17.8%。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实施,南京国际消费节连续举办春、秋、冬三季活动,发放5000万元消费券,共撬动交易金额4.5亿元。全市开放型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366.83亿元,同比增长19.2%,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规模增长25%,成功开通运行南京—蒂尔堡班列。

市场主体迸发活力。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29.55万户,同比增长19.9%。新设立企业10.97万户、累计达62.97万户。全年新增上市公司15家,总数达到140家。在经济复苏、政策支持、企业经营好转等有利因素带动下,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提升,金融信贷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9.6%,利润总额增长51.1%,营业收入利润率达7.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4708.68亿元、43305.40亿元,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1.6%、13.4%。

科技创新表现活跃。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300家,高企申报数、认定通过数均创历史新高。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6805家,在2020年快增50.2%的基础上再增长67.3%。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全年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7.3%,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口径增幅0.3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5.42件,位居全国前列。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750亿元,保持全省第一。南京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中名列第四,紫金山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南京市加快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方案》获科技部正式批复。

三、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新兴动能加快成长

过去一年,南京全力打造“2+2+2+X”创新型产业发展体系,加快谋划推动更多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向纵深推进,新兴动能培育壮大,高端产业增势迅猛,不断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新动能引领作用增强。先进制造业加速领跑,新型电子信息、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等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合计增长10.9%。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占规上工业比重为27.7%,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产业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全省第一。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年规上科技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数字经济核心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快增15.3%、14.2%、17.0%。

新经济逆势上扬。随着信息技术迭代更新和产业变革速度加快,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呈现出数字化、知识化、平台化的趋势特征。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持续提升,规模达到7800.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过半。高新技术产业的八个行业产值均实现增长,其中主要行业新材料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6.5%。全市网络消费飞速发展,覆盖面不断拓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25.0%,占全市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2.4%,比上年提升3.0个百分点。

高端产业增势迅猛。2021年,全市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科技创新不断驱动高端产业加快增长。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6%,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8.7%。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19.1%、122.5%、45.4%。优质项目蓄能发力,不断助推产业优化升级。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中,八大产业链项目占60%,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年高技术投资同比增长30.2%,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7.4%,比上年提升3.3个百分点。

四、绿色发展成果丰硕,安全韧性不断提升

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大趋势,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把控“两高”项目准入和用能,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断巩固拓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加速推进。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全市切实强化能耗“双控”,严格把控“两高”项目准入和用能,工业能耗实现低速增长,能源加工运行效率进一步提升。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以上。全年规上工业综合能耗3876.53万吨标煤,同比增长2.0%,能耗走势在6月份高点后逐步下行。“双碳”工作加速落地,编制完成“双碳”工作方案和“十四五”低碳发展规划,南京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正式发布,成为全省GEP核算领域的首个地方标准。

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治水治气取得丰硕成果。治水成绩领跑全省,全市42个国省考断面累计均值水质优良比例达100%,28条入江支流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水环境质量保持全省第一。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天数300天,达标率为82.2%;PM2.5平均浓度29.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5%,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全年新增绿化造林面积2000亩,林木覆盖率达31.9%。

安全韧性不断提升。全市上下紧扣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坚决守牢安全底线,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连续10年未发生10人以上重大事故。针对群众关切领域,开展专项清理整治行动,推行餐饮监管云平台等民生服务项目,出台外卖食安封签等多项标准,严格把好食品安全关。加强零售药店监管,组织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点多轮全覆盖监督检查,加强把好药械安全关。

五、社会民生保障有力,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健全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加大民生建设和社会保障力度,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稳定就业物价、完善社会保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就业物价总体平稳。积极拓宽招聘渠道,突出扶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及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1657场次,提供岗位76.26万人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4.5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省定标准内。随着各项保供稳价政策措施落实,全市物价总体稳定。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年末涨幅降至8.2%,较全年最高点回落6.6个百分点。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涨幅较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年末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72.9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3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08.2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818.57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提高到每月3282元,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增至每月985元。南京自2019年作为全国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双试点城市以来,持续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全年新开工各类保障房682万平方米,基本建成保障房324万平方米,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万套、筹集市场化租赁住房8万套。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经营活动逐步恢复,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140元,同比增长9.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59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0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5,比上年下降0.03。转移净收入大幅提升,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全体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10908元,同比增长8.4%,两年平均增长8.4%,在各收入来源中增幅最高。

六、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城市环境宜居宜业

2021年,南京加快打造国内一流交通强市,聚力推动医教文体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加快探索富有温度的城市更新之路,营商环境持续升级,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和公共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南京加快推进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年度建设投资达515亿元,同比增长11.4%,创历史新高。宁句城际、2号线西延投入运营,南京地铁线网规模达到11线运营,运营里程达427公里,位列全国第六。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开工建设,212国道栖霞段和浦口段建成通车。同时,南京围绕城市更新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出台相关政策40余项,从旧城改造“就地平衡”到新城反哺老城,从宁芜铁路搬迁后的改造利用到小西湖项目的探索,以人为本的改造模式在更大范围落地开花。

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优质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进一步提升。2021年,全市新改扩建幼儿园30所,新开办义务教育学校12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超过3万个,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达标率达100%。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床位达45.7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100%。年末达省标的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到1214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3520平方米。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呈现量质齐升的趋势。

营商环境持续升级。全市始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全方位推动营商环境持续升级。制定实施《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100条(2021年版)》,其中8条全国首创,46条全国领先。全年累计为企业减负250亿元左右,惠及企业及单位20余万家。“一件事一次办”“企业家服务日”等三项举措受到国务院办公厅表扬,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两年获得“标杆城市”称号,更被《环球时报》评选为“十大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和“十佳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市”。

2022年,国际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国内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全市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特征没有变。下一阶段,全市上下将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党代会部署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南京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