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2947197/2023-86144 | 信息分类: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统计分析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南京市统计局 | 生成日期: | 2023-10-07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总体运行平稳 复苏进程放缓——1-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运行简析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1-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运行简析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规模以上服务业主要指标运行平稳,技术型行业步伐稳健,接触型行业显著复苏,全市服务业经济整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一、规模以上服务业总体平稳向好
(一)从两年平均增速看——总体平稳。1-5月,南京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102.49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较1-2月提升1.3个百分点,高于两年平均增速0.1个百分点,服务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
从行业看,十个行业门类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三个重点门类1-5月增速小于两年平均增速,其余七个门类增速均高于两年平均增速,其中,教育行业高出两年平均增速56.9个百分点。
表1 1-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情况(亿元、%)
行业 | 1-5月 | 两年平均增速 | |
营业收入 | 增长 | ||
合计 | 3102.49 | 4.6 | 4.5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876.15 | -2.5 | 1.7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977.46 | 6.5 | 7.0 |
房地产业 | 119.58 | 6.3 | 4.9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491.45 | 19.3 | 8.0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 | 447.62 | -2.7 | 4.2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36.14 | 1.9 | -8.5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21.99 | 19.7 | 11.4 |
教育 | 4.51 | 5.5 | -51.4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47.64 | 19.6 | 7.5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79.97 | 18.0 | -1.5 |
从城市对比看——省内进位,省外差距扩大。1-5月,我市规上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4.6%,省内排名第9位,较1-2月前进4位,与全省平均增速的差距由1-2月的5.9个百分点缩小至5.3个百分点。但与天津、杭州等省外重点城市比较,营收增速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服务业经济发展亮点频现
(一)“五一”假期带动明显,旅游相关行业爆发式增长。过去几年,人员流动受限,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服务需求持续释放。同时,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是三年疫情防控以来首个全面放开,真正意义上恢复正常的假期。旅客出游热情高涨,带动出行等相关行业需求井喷。
旅客出行需求井喷。1-5月,高速铁路旅客运输、旅游客运、航空旅客运输分别同比增长62.3%、58.8%和199.5%,合计拉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增长3.8个百分点。旅行社相关服务迎来爆发式增长;1-5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6.6%,南京途牛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南京携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等26家企业实现三位数增长。景区人潮涌动,名胜风景区管理营收激增,1-5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31.1%,其中,南京钟山风景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天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营收增速超过三位数。
(二)市民生活需求不断释放。居民出行意愿上升。满足居民日常出行的城市轨道交通增长平稳,1-5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8%。居民生活消费需求不断释放。今年以来,随着生活秩序恢复,居民服务业营业收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速。1-5月,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1.99亿元,同比增长19.7%,高出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15.1个百分点。其中,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理发及美容服务、婚姻服务、养生保健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增长62.0%、51.7%、44.2%。
文娱市场加快回暖。1-5月,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营业收入79.97亿元,同比增长18.0%。五一黄金档迎影片上映潮,影视剧场消费日益增多,影院、剧场上座率不断攀升,电影放映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8.7%,拉动文体娱行业营业收入增长2.9个百分点。各类文娱场馆人气火爆,艺术表演场馆、电子游艺厅娱乐活动、群众文体活动、游乐园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52.0%、69.1%、62.6%、56.2%。
教培市场呈复苏迹象,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成转型重点。当前“双减”的影响仍在持续,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公考教考、职业教育等成人培训热度持续走高,1-5月,教育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51亿元,同比增长5.5%;体校及体育培训、文化艺术培训营收分别增长18.5%、9.4%。
医疗服务恢复明显。2022年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医疗服务疫后复苏显著。1-5月,全市卫生和社会工作实现营业收入47.64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健康体检服务、专科医院、社会看护与帮助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增长59.7%、38.1%、35.7%。
(三)知识密集型行业步伐稳健。重点行业支撑有力。1-5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977.46亿元,同比增长6.5 %,拉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2.0个百分点。新技术释放新机遇,1-5月,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支撑软件开发、互联网安全服务分别增长43.1%、33.1%、30.4%。
互联网技术推动传统广告业转型升级。互联网广告成为广告市场的增长主要驱动力,1-5月,互联网广告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3.2%,拉动广告业营业收入增长52.3个百分点。
高水平技术服务业行业高质量发展。1-5月,研究和试验发展实现营业收入39.46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同比增长20.6%。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2.79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农林牧渔技术推广服务、生物技术推广服务分别同比增长203.0%、139.1%。
(四)重点企业发挥“雁阵”领头作用。1-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前100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68.58亿元,同比增长12.6%,高出全市平均水平8.0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3个百分点。69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企业增长面达69.0%,高出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水平17.8个百分点。45家企业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中国东方航空江苏有限公司、南京途牛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南京荣耀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等八家企业营收增速超过三位数。
(五)企业景气指数稳定处于相对景气区间。1-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16.9,虽较1-2月出现小幅回落,但总体保持稳定,依旧处于相对景气区间内。企业家信心指数118.7,处于相对景气区间。企业投资、用工预期平稳,投资计划同比增加或持平的企业比重(比本季度)为88.3%,比1-2月提升0.2个百分点。用工计划比本季度增加或者持平的企业比重为92.2%。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重点行业拉低增长。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持续大幅下降。因国外市场萎缩,运输需求缺乏增长动力,供求平衡不理想,导致市场运价持续下行,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营业收入持续大幅下跌;1-5月同比下降34.1%,拉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1个百分点,去除该行业影响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速将提升11.5个百分点。
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拉低行业增长。受全市基础建设投资下降、项目减少、回款不理想等因素影响,1-5月,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88.37亿元,同比下降4.6%,拉低科学研究和技术业3.0个百分点。
(二)板块支撑不足。12个板块中,10个板块营收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增速。其中,秦淮区、建邺区、浦口区、溧水区营业收入同比负增长。
表2 1-5月各板块营业收入情况(亿元、%)
板块 | 营业收入 | 增速 | 与全省差值 |
南京市 | 3102.49 | 4.6 | -5.3 |
玄武区 | 328.95 | 9.0 | -0.9 |
秦淮区 | 191.04 | -11.4 | -21.3 |
建邺区 | 415.30 | -5.7 | -15.6 |
鼓楼区 | 650.34 | 14.1 | 4.2 |
浦口区 | 39.96 | -7.1 | -17.0 |
栖霞区 | 152.64 | 12.3 | 2.4 |
雨花台区 | 530.22 | 5.2 | -4.7 |
江宁区 | 436.28 | 8.3 | -1.6 |
六合区 | 34.00 | 7.1 | -2.8 |
溧水区 | 46.18 | -1.2 | -11.1 |
高淳区 | 60.64 | 2.1 | -7.8 |
江北新区 | 216.93 | 0.9 | -9.0 |
(三)新生动能增势放缓。新增单位是经济发展的“新鲜血液”,但我市新增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拉动作用趋缓,发展后劲不足。1-5月,全市新增单位实现营业收入99.24亿元,同比增长17.2%,营业收入净增量14.54亿元,增速较1-2月回落21.7个百分点。
(四)民营经济增长缓慢。1-5月,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占比58.4%,同比增长1.4%,低于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3.2个百分点,企业下降面达49.0%,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下降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达82.6%;企业亏损面达44.1%。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目前正值经济恢复的重要窗口期,需多措并举稳住全市经济增长基本盘。
(一)抢订单拓市场,走出去寻商机。进一步聚焦服务业企业主体,积极帮助企业拓市场、扩渠道,落实一系列补助政策,精准为企业纾困解难。着力搭建企业交流聚合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融通发展。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推动企业应出尽出、应展尽展。积极指导企业参加重点展会,破解企业参展前期准备工作难点、堵点,引导企业珍惜参展机会,认真做好出展工作,利用好展会的契机拓展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增强行业竞争力,提升市场占有率,促成服务业经济恢复跑出加速度。
(二)激发民间活力,拉动基建投资。一方面要持续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民间资本深度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积极引导激励本地民间资本深度参与全市重大转型项目、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从而带动我市工程相关服务业行业发展。
(三)强化企业培育,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大优质企业培育力度,完善优质企业培育成长机制,引导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持续开展常态化服务企业活动,关注企业提出的一系列困难问题,并推动切实解决,为重点企业配备服务专员,当好惠企政策宣传员、企业诉求应答员、助企发展指导员。全面落实国家省市三级惠企政策,着力推动各项扶持纾困政策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让企业“应享尽享”,推动南京产业进入新一轮发展快车道。(拟稿人:王璐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