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2947197/2023-86153 | 信息分类: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统计分析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南京市统计局 | 生成日期: | 2023-10-07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1-5月全市生活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支撑有力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1-5月;生活性服务业;经济增长支撑有力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生活性服务业是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它直接向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以满足居民在生活中对产品、服务的多类需求。近年来,南京服务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对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居民就业、保障改善民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1-5月,全市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快速恢复,为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平稳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动力。
一、生活性服务业保持较快恢复势头
今年以来,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紧密关联的生活性服务业稳步恢复,营业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调查数据显示,1-5月全市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35.91亿元,同比增长18.5%,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13.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3.9个百分点,增量贡献率达84.2%;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为23.7%,较2022年全年提高2.5个百分点。
(一)从行业恢复看:刚需性服务平稳增长,改善性服务恢复较快。在生活性服务业细分领域中,居民出行、住房、家庭等刚需性服务平稳恢复,稳定增长。1-5月,居民出行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6.4%,拉动生活性服务业增长6.9个百分点,拉动力居各行业之首;居民住房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1%、18.3%,拉动生活性服务业分别增长0.8个、0.5个百分点。健康、旅游游览和娱乐、文化等生活改善提升性服务在疫情后恢复较快,拉动有力。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之前受疫情影响最大,疫情后需求集中释放,1-5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7.2%,拉动生活性服务业增长2.8个百分点;文化服务、健康服务需求上涨,营业收入呈两位数增长,拉动生活性服务业分别增长2.7个、1.6个百分点。
表1 1-5月全市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各行业发展情况
行 业 | 营业收入(亿元) | 同比增速(%) | 拉动增长百分点 |
全市合计 | 735.91 | 18.5 | - |
居民和家庭服务 | 20.73 | 18.3 | 0.5 |
健康服务 | 50.77 | 24.6 | 1.6 |
养老服务 | 2.72 | 1.4 | 0.0 |
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 | 30.45 | 137.2 | 2.8 |
体育服务 | 2.15 | 13.4 | 0.0 |
文化服务 | 164.61 | 11.4 | 2.7 |
居民出行服务 | 161.30 | 36.4 | 6.9 |
教育培训服务 | 3.76 | 1.7 | 0.0 |
居民住房服务 | 90.26 | 6.1 | 0.8 |
其他生活性服务 | 209.15 | 9.8 | 3.0 |
(二)从板块分布看:城区占比大,拉动增长力较强。南京生活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功能发达、人口聚集度高、产业配套齐全的核心城区。全市12个板块中,生活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玄武区、江宁区、建邺区、鼓楼区,4个区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的比重均超过15%,合计比重达73.0%,秦淮区、雨花台区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的比重均超过5%。这6个板块,1-5月营业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合计拉动全市生活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2个百分点,增量贡献率达93.2%。
图1 1-5月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板块营业收入情况(亿元)
(三)从企业规模看:小企业数量占比大,拉动力较弱。生活性服务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企业多处于“小”“散”状态。经初步测算,1-5月全市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共有1226家,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的比重为25.7%。其中,营业收入1亿元以下的企业有1123家,占比达91.6%;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02.38亿元,占比仅为27.5%;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低于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15.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生活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个百分点。而营业收入超1亿元的企业以占比8.4%的数量实现了72.5%的营业收入,营收同比增长25.3%,高出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6.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生活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4个百分点。
(四)从社会效益看:吸纳就业能力增强,但产出效率偏低。生活性服务业所属行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不仅吸收城市劳动力,而且还接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支撑服务业就业人员稳定增长的重要领域。1-5月,全市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期末用工人数为47.43万人,同比增长3.8%;其中,居民住房服务、居民出行服务期末用工人数减少最多,均超过2000人。生活性服务业产出效率相对偏低,1-5月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人均营业收入15.51万元,比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水平低20.00万元;其中,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文化服务、居民出行服务人均营业收入较高,均超过30万元,居民和家庭服务、养老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居民住房服务人均营业收入相对较低,均在10万元上下徘徊。
(五)从经营效益看:利润总额增长较好,但抗风险能力不高。生活性服务业中接触性、聚集性服务行业较多,三年疫情对其的冲击较大,亏损严重。今年以来,随着各行业运行步入正轨,生活性服务业恢复较快,经营效益显著提升。1-5月,全市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41亿元,扭转了去年同期亏损23.84亿元的颓势,盈利情况较好。其中,文化服务实现利润总额17.51亿元,同比增长57.7%;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服务盈利均超1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养老服务、居民住房服务、居民出行服务仍处于亏损状态,特别是居民出行服务,亏损情况虽较去年同期有所好转,但目前仍亏损16.79亿元。
(六)从发展潜力看: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研发投入平稳增长。近年来,在创新引领和疫情倒逼下,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零售、餐饮及家政等服务业转变运营模式,线下、线上双管齐下,共同发展。一些企业通过独立开发数字化平台,或者服务外包,完成相关订单的接收、配送、仓储等一系列操作。比如电商直播互动性好、体验感强,给消费者带来更加丰富的消费体验,成为各大品牌和商家努力争抢的新阵地,疫情期间爆发式增长,后疫情时期增势保持稳定。1-5月,全市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7.4%,保持平稳增长,但低于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和家庭服务、体育服务、文化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居民住房服务的研发费用增速均超过20%;但健康服务、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居民出行服务研发费用同比呈现负增长态势。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板块发展不平衡。从各板块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规模看,发展并不均衡,全市的生活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玄武区、江宁区、建邺区、鼓楼区,这4个区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合计营业收入占全市的比重达73.0%。从各板块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速看,增长差距较大,玄武区、江宁区、六合区、高淳区增长均超过20%,而浦口区、溧水区则呈下降趋势。从各板块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比重看,全市有6个区的比重超过20%,但也有2个区的比重低于10%。
(二)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不高。1-5月全市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中,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下的企业占比达91.6%,但合计实现营业收入占比仅为27.5%,营收同比增速低于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平均增速15.3个百分点。同时,生活性服务业中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企业较多,三年疫情对他们的冲击较大,亏损严重,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合计亏损了51.35亿元,其中,除了居民和家庭服务、文化服务稍有盈利,其余行业均处于亏损状态。
(三)服务供给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南京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口结构不断变化、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在不断提高。但从市场供给角度看,生活性服务业行业标准和质量体系仍不够健全,在信息技术应用、商业模式革新上相对较为滞后,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较多,中高端供给和有效供给不足。目前仍然存在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短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养老服务业面临供给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专业护理人才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紧张,公办优质幼儿园较少;家政服务普遍处于粗放经营模式,缺乏专业化家政服务供给,这些问题都成为制约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
三、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发展质效和抗风险能力。顺应消费需求个性化、高端化发展趋势,培育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稳定企业发展前景。一是培育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具备市场基础的电商平台,培育产业品牌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服务流程,扩大服务消费选择,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绿色化的生活需求,为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性支撑。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社会资本进入生活性服务业力度,以在线教育、线上医疗、数字文旅、智慧养老为重点推进领域,引导“互联网+生活性服务”融合发展。四是鼓励激励企业探索创新,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发挥生活性服务业小微企业在吸纳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支持大中型企业增强对小微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服务供给质量。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南京需继续加快改革步伐,提升服务品质。一是完善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地方法规规章行业标准,明确行业准入、员工培训、行业监督等方面内容,规范家庭服务机构、家政服务员和雇佣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政府、企业、家庭三方的责任,为生活性服务业的培育和监管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完善服务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规范产品供给主体行为,避免交易纠纷与资源浪费,发挥价格形成机制的调控作用。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丰富生活性服务业市场供给,激活市场活力。四是减少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准入限制,引导社会资本深度开发人民群众从衣食住行到身心健康、从出生到终老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生活性服务,积极开发新的服务消费市场,创新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增加中高端生活性服务的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