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统计局网站

南京市统计局

首页

索 引 号:    012947197/2023-86207 信息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统计分析 / 其他
发布机构:    南京市统计局 生成日期:    2023-10-07
生效日期:     废止日期:    
信息名称:    行业分化明显、复苏势头有所减弱――1-7月全市规上服务业运行情况分析
文  号:     关 键 词:    1-7月;全市规上服务业;运行情况
内容概览:    
在线链接地址:    
文件下载:  
行业分化明显、复苏势头有所减弱――1-7月全市规上服务业运行情况分析

1-7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运行总体继续趋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强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继续承压,仍维持在水下运行。总体来看,全市规上服务业发展机遇与压力并存,短期内将继续保持低位增长态势。

  1. 规上服务业行业分化趋势没有缓解

(一)规上服务业总体增长放缓。1-7月全市参与汇总的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共4780家,实现营业收入4349.14亿元,同比增长3.5%,较上半年(1-5月)回落0.7个百分点,继续呈现低速增长态势。

分行业看,十个行业增速呈现“七正三负”,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四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的增速也分别达到5.4%、4.7%和4.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行业继续承压,增速处于水下。

表1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行业营业收入情况

行业

总量(亿元)

增速(%)

合计

4349.14

3.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224.42

-4.1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366.78

5.4

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

173.95

4.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697.55

18.6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615.88

-2.6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51.43

4.2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30.93

16.2

教育

6.74

-1.1

卫生和社会工作

68.02

15.4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13.44

12.4

(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支撑有力。1-7月,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366.86亿元,同比增长5.4%,拉动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1.7个百分点,对规上服务业的贡献率达48.1%,其中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也增长势头较好,1-7月累计增速达到12.3%。

亿元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地位进一步稳固。1-7月共有181家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合计营收同比增长8.5%,超过行业增速3.1个百分点,拉动该行业增长7.1个百分点。其中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三月以来营业收入逐月提速,江苏零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移动信息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和中电鸿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营收均超30%。

(三)租赁和商务服务行业持续活跃。随着各项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落地,全市租赁和商务服务行业保持高度活跃,复苏势头良好。1-7月,全市规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6%,比全省平均高0.6个百分点,拉动规上服务业增长2.6个百分点。

文化会展服务业复苏势头不减。疫情结束以来,全市会议、展览及相关服务行业保持强劲束复苏,1-7月该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5%,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其中文化会展服务行业增长48.2%,增长势头强劲,对整个会议、展览及相关服务行业的贡献率超84%,该行业最大的两家公司江苏爱涛文化有限公司、江苏贸促国际会展有限公司营收增长均超180%。

互联网广告业保持强势增长。与传统广告业相比,互联网等新兴广告模式异军突起,1-7月,全市广告业实现营业收入230.6亿元,同比增长50.1%,拉动全市规上服务业增长1.8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广告业完成营收179.3亿元,增长77%,占广告业的比重达到77.8%,对广告业的贡献达到101.4%,互联网广告业前十强中有5家企业营收增长超1.5倍。

旅游市场持续火爆。今年以来,中山陵、夫子庙等传统景点游客数量保持高位,老门东、南京博物院等网红景点更是持续火爆。1-7月,全市旅行社及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8.7%,南京这个旅游“网红城市”火爆势头不减。其中南京途牛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营收增长近两

,南京携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收入增长超20倍,中国国旅(江苏)旅行社有限公司收入增长接近6倍。游乐园和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大报恩寺、科举博物馆、南京秦淮风光带旅游有限公司收入均实现三位数增长。

(四)民生服务行业增势强劲。后疫情时代,居民生活性需求持续反弹,与民生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高位增长势头不减。1-7月,全市生活性服务业完成营收1043.2亿元,增长15.3%,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居民出行需求旺盛。今年以来,居民出行需求爆发,1-7月,全市居民出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26.62亿元,同比增长23.6%。其中航空旅客出行、高铁出行和旅游客运分别增长140%、41.5%和24.3%。

健康服务业持续爆发。1-7月,全市健康服务行业实现营业收入72.35亿元,同比增长19.6%。其中,健康体检服务、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医院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6.1%、31.1%、18.3%和16.7%。

房地产中介市场表现活跃。1-7月,全市房地产中介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0%,南京链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南京我爱我家房屋租赁置换有限公司、南京建邺金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营收增速均超过20%。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继续发力。1-7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收同比增长12.4%。其中,艺术表演场馆、群众文体活动、电子游艺厅娱乐活动等行业表现抢眼,营收增速分别达到126.3%、80.7%和72.3%。电影票房快速回暖,1-7月电影放映行业营收增长67.6%,江苏幸福蓝海影院发展有限公司、南京万达电影城有限公司、江苏希界维影院投资有限公司营收增速均超50%。

居民生活服务消费稳步增长。1-7月,全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2%,其中,足浴服务、理发及美容服务、养生保健服务等行业市场供需两旺,同比分别增长71.6%、41.1%、35.8%。

二、全市规上服务业运行存在的不足

(一)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持续低迷。受海外需求减少及海运航线运价低迷影响,全市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降幅进一步加深,1-7月该行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6.1%,比1-6月加深1.1个百分点,拖累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速3个百分点。行业头部企业中国外运长江有限公司、中集世联达长江物流有限公司、江苏众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中艺储运江苏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恒隆物流有限公司以及江苏远洋新世纪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营收降幅均超40%。

(二)政策面变化导致部分行业持续承压。受“双减”等政策影响,全市教育行业未能如期复苏,1-7月营收下降1.1%,继续保持水下运行。同时,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城市建设、市政投资项目萎缩影响,1-7月,全市规模以上专业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9%,比全省平均低5.8个百分点,拉低全市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速0.6个百分点,其中中冶华天南京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受市场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1-7月营收降幅均超过20%。

(三)新增企业的“发动机作用”减弱。1-7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新增单位实现营业收入148.23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较1-6月回落1.8个百分点,较1-5月回落2.4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净增量19.08亿元,仅拉动规上服务业增长0.5个百分点,贡献率13.2%,新增企业对全市规上服务业的贡献度在持续减弱。

(四)民营企业增势疲软、部分企业信心不足。1-7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民营企业营业收入2529.28亿元,同比仅增长0.2%,比全市平均低3.3个百分点,增速较1-6月下降0.8个百分点,较1-5月下降1.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亏损面达43.9%,民营企业经营压力较大,盈利能力下降,部分企业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稳定发展预期,提振企业信心。信心胜于黄金,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大环境下,需进一步稳固经济发展的各种积极因素,稳定企业的发展期望和政策预期,让更多的企业对发展放心,对政策安心。进一步加快各类促进经济发展政策的落实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好资金、人才、税收等各类要素保障,既要做到锦上添花,更要做到雪中送炭。继续在为企业谋实事上下功夫,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减少形式主义和各类“app式”、“小程序式”帮扶,全力以赴促进全市经济回升向好。

(二)进一步加大投资,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继续发挥好重大项目这个经济提振器的“牛鼻子”作用,在下一周期的重大项目编排中发挥好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力争撬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和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在行业准入、民营项目融资、营商环境打造等方面继续改革深化,发挥好市场力量,多种途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充分带动就业创业,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三)强化企业培育,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做“加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力度,打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让本土企业公平分享本地经济发展成果。加大对重大项目的招引力度,发挥好南京传统区位优势和历史优势,以商招商,用情怀招商,为全市经济发展储备“增量”。全面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用好各类产业发展基金,持续引导企业走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推动全市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