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2947197/2024-66091 | 信息分类: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部门文件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南京市统计局 | 生成日期: | 2024-08-26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砥砺奋进来时路 扬帆起航绘新篇——数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发展成就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南京;发展;成就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人民锐意进取,奋力前行,各项建设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拓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这一阶段也成为了南京历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经济建设成就斐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经济实力较弱。1952年仅实现生产总值3.9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5元。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经济较快发展,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34.42亿元,1987年突破百亿元,2000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12年达7306.54亿元,是1978年212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2016年南京成为全国第11座GDP万亿元城市,2020年首次跻身全国十强城市行列,2023年达到17421.40亿元,占全国GDP比重提高到1.38%。2012—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快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1.5、0.6个百分点。202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3015元,居省会城市第一。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25972美元。
(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财政实力较弱。1949年财政收入仅为732万元,1978年增加到10.8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95年的29.43亿元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1620亿元,累计增长54倍,年均增长15.4%。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2012年扩大了1.2倍。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变发展方式步伐坚定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194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2.31亿元,粮食总产量37.84万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南京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6.17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318.54亿元,扩大50.6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2018年起高标准建设南京国家农高区和农创园。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30.70亿元、粮食总产量99.35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230倍、2.6倍。
(二)制造强市建设有力推进。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工业生产以轻工业品为主导开始起步,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4.8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南京工业保持较快增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1992年后南京大力实施工业“第一方略”,工业进入全新发展期。2012年汽车产量、发电量、水泥产量、原油加工量、粗钢产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26倍、12倍、6倍、3倍、39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出台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巩固提升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2+6+6”创新型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产业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新型显示、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链加速形成。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325.59亿元,智能电网产业营收突破3200亿元,未来产业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28%。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8.4%。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1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213家。
(三)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上世纪70年代,南京以传统的商贸、餐饮、零售为主的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195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仅为1.42亿元,到1978年也只有6.8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南京服务业进入发展快车道,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3891.81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聚焦“3+3+3”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金融业、软件信息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202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11174.65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6%。信息软件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高达39%,居全省首位。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证券交易额、保费收入规模均居全省第一。平台经济总量规模保持省内领先。
(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农业占比较高,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薄弱。1952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40.5%、23.4%和36.1%。改革开放后的20年间,南京第二产业保持快速发展,1978年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7.5%,1983年占比达到峰值68.5%。1999年南京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2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3.3%。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高质化演进。2023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8%、34.0%和64.2%。
三、贸易市场繁荣活跃,对外开放成果丰硕
(一)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商业物资相对匮乏,194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0.77亿元,1978年增加到10.69亿元。改革开放以后,南京消费市场规模逐步扩大,1992年社零总额突破百亿元,2005年突破千亿元,2012年达到3474.30亿元,比1978年增长324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带动消费规模的快速扩大。2015年社零总额突破5000亿元大关,2023年首次站上8000亿新台阶,达8201.07亿元,是2012年的2.36倍;人均社零总额达8.59万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二)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开放型经济从无到有、逐步起步。1982年国家推行外贸体制改革后,特别是南京被国务院列入沿海开放城市,外贸进入跨越式发展。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986年的1033万美元增至2012年的552.35亿美元,年均增长39.1%。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大力实施“全面开放、全城开放、全方位开放”。2023年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805.8亿美元,是2012的1.46倍。2023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297亿元,份额居全省首位。全市承接服务外包总合同额2349.4亿元、总执行额1514.2亿元,两项指标均居全国所有城市首位。“走出去”步伐加快, 2023年中欧班列开行量比上年增长19.3%、增速全省第一。
(三)引进外资大幅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上世纪70年代,南京实际利用外资规模极小。改革开放后,利用外资从起步探索到发展壮大直至跨越式发展。从1984年批准成立第1家外商投资企业以来,截至2023年底,累计吸引来自133个国家和地区的17188家外商投资企业来宁投资,累计有11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宁投资设立法人企业、分公司及分支机构。自1986年开始至今,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783.49亿美元,年均20.62亿美元。2023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49.40亿美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已逐步成为利用外资的新领域,2023年服务业吸收外资41.2亿美元,占比达83.4%。
四、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功能品质迈上新台阶
(一)交通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4条营业线路上的20辆公共汽车构成全市整个公共交通综合交通体系。1960年开工建设我国建桥史上重大工程——南京长江大桥。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成完善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形成“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高快速路和“经六纬十”的城市主干路网,公路总里程由1949年的412公里增加到2023年9893公里,增长23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已建成2条环线、2条横线、8条射线,高速公路总里程达600公里,国省普通干线公路总里程1047公里。2023年,铁路运营里程510公里,铁路旅客发送量达到7753.4万人次;禄口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734.05万人;沿江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2.76亿吨、346.07万标箱。公共交通全国领先,建成12条过江通道,位居全省第一;轨道交通实现区区通,建成14条轨道交通线路,2023年运营里程459.4公里,地铁客运总量达到10.1亿人次;城市公共汽车运营线路总长度1.32万公里。
(二)信息基础设施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邮政通信业发展水平较低。1949年邮电业务总量仅为128万元。改革开放以来,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34.81亿元,是1949年的10532倍,年均增长15.8%。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南京率先建成全省第一、全国首座双千兆省会城市,城乡千兆光网覆盖率达100%。2023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到333.30亿元,是1949年的26039倍,年均增长14.7%;累计建成5G基站3.8万座,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40个,位列全省第一。
(三)水电气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城市公共设施水平落后,日供水能力仅为6万吨,发电机组容量仅为2.65万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只有0.33亿度。改革开放以来,供给体系逐步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水电气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747.27亿千瓦时,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714.14万立方米/日,分别是1949年的2264倍、119倍;2004年开始销售天然气,销售量从2004年的1061万立方米增加到2023年的20.44亿立方米,增长192倍。
(四)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比例均保持100%。2020年以来PM2.5浓度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23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1.9%。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5.3%,位居全省前列。2023年林木覆盖率达到31.96%,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
五、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
(一)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城镇化水平较低。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不断优化城镇体系布局,加快城镇化进程。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0.1%,比2005年提高3.8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55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80.1%提高到2023年87.2%,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513平方公里扩张到2023年的901平方公里。自2021年起,南京常住人口增量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
(二)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农村建设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交通、通信、供水等方面持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2800多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8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0个,列入国家和省名录传统村落10个。2023年,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超过3817万人次、综合收入约150亿元。2020年起,南京连续4年居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综合排名第一方阵。
(三)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以来,南京明确提出“城乡一体、兴工强农”的发展战略,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空间结构加快形成,城市功能布局日趋协调,区域功能主体定位日益彰显,用地结构合理性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玄武、秦淮、建邺、鼓楼、栖霞、雨花台等六个板块实现全市63.7%的服务业增加值;江北新区直管区、浦口、江宁、六合、溧水、高淳等六个板块实现全市73.3%的工业增加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抢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机遇,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共享等领域一体化建设合作取得新成就。
六、科教文卫体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进。
(一)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2023年,南京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升至第6位;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居全国第4位;中国创新人才指数居全国第6位。紫金山实验室建立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23家、占全省近四分之三。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3.82%;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36万家;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1001.57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28565件,分别是2012年的6.9倍、6.4倍;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7.1%。
(二)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中职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类教育迅速恢复并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多所小学、74所普通中学、13所高等学校,到2023年基础教育和中职阶段共有各类学校1735所,在校生119.98万人;在宁普通高校51所(不含部队院校),在校大学生(含在学研究生)100.76万人,每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量在同类型城市中位列全国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进展,多次成为“中国最具教育幸福感城市”。
(三)文化软实力得到新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持续擦亮“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学之都”“国际和平城市”品牌,成功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23年末,全市共有博物馆76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67处,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2个、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3个,达到省级标准的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205个,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77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65%。
(四)健康南京建设扎实推进。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医疗卫生水平较低。1949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仅有56个,病床518张,卫生技术人员1021人。1978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增加至1245个,病床1.4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2023年末,南京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846个、病床7.25万张,分别是1949年的近69倍、140倍,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1.27万人,是1949年的110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医疗联合体、家庭医生、智慧医疗成为南京医改特色品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达100%。2020年南京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首次突破80岁,达到80.15岁。
(五)体育事业繁荣兴旺。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体育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南京通过举办重要体育赛事活动持续助力城市发展,先后成功举办2014年青奥会、2016年速度轮滑世锦赛、2017年全项目轮滑世锦赛、2018年羽毛球世锦赛、2019年篮球世界杯(南京赛区)、街舞世锦赛、世界女排联赛总决赛等重大体育赛事。从2015年开始举办的南京马拉松,先后获评世界田联“银标赛事”和中国田协“金牌赛事”“中国马拉松特色赛事”“最美赛道特色赛事”。
七、富民优先战略有效落实,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一)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新中国成立之初,南京居民收入水平很低。改革开放以来,把富民工程作为全面达小康的重点工程,切实让改革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1980年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87元,1987年站上千元平台;2003年突破万元大关;202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9858元,比1980年增长163倍。1984年南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9元,1992年站上千元平台;2010年突破万元大关;2023年达到36789元,比1984年增长76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2年2.46:1缩小为2023年2.17:1。
(二)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新中国成立之初,南京物资短缺。改革开放后,随着收入较快增长,南京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南京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由1980年的437元提高到2023年的46552元、增长约106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从1984年的349元提高到2023年的27811元、增长约79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居民消费从生存型消费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2023年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两项支出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占比分别为16.0%、13.6%,在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占比分别为13.2%、16.3%。
(三)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形成涵盖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越织越密,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南京在1996、1997年分别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5年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同标,2023年连续第20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增至每月10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