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统计局网站

南京市统计局

当前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南京市研发情况与GDP超万亿元城市对比分析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17-11-30 16:34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南京市是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创新型试点城市,近年来积极加快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发创新能力逐年提升。在看到我市自身发展优势的同时,与更高水平地区比较,也存在着诸多的差距和不足,需要我们充分认清和思考。以下是我市科技研发有关情况与GDP超万亿城市的对比,通过对标找差,从中可以了解我市的不足。 

  一、我市科技研发的主要状况及特点 

  几年来,我市R&D经费持续增长,研发投入强度持续增高2016年,我市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32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全社会R&D投入强度3.05%,比上年提升0.06个百分点。近五年来R&D经费和研发投入强度情况如下: 

2012-2016R&D经费和研发投入强度情况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R&D经费(亿元) 

  320.34 

  290.65 

  262.86 

  236.35 

  209.97 

  R&DGDP比重(% 

  3.05 

  2.99 

  2.98 

  2.95 

  2.92 

  2016年全社会R&D研发人员123926人,比上年增长3.7%;研究与开发机构2340个,增长7.5%;专利申请65198件,增长16.2%;专利授权28782件,增长2.4%;发明专利申请31556件,增长13.4%;发明专利授权8697件,增长5.5% 

  全社会研发R&D经费的主要特点:主体在企业,约占三分二;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强,比重超三分之一。2016年,国家统计制度调查的规模以上企业R&D,占全市R&D总投入的63.4%;高等院校R&D20.7%;科研院所R&D11%;另有近5%左右其他单位数据。 

 

  进一步观察各类研发情况: 

  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多年来,研发投入持续呈现上升态势。除2015年略有回落外,2016年再现增长,R&D占全市的44.6% 

2012-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和研发投入强度情况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亿元) 

  142.93 

  136.83 

  141.61 

  128.65 

  117.8 

规模以上工业R&D 

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15 

  1.12 

  1.09 

  1.04 

  1.04 

  2规模以上服务业。近年来,研发投入增长势头强劲。2016年,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R&D已达55.16亿元,占全市的17.2%。与2013三经普年的17.02亿元相比,年均增幅48%。重点服务业企业R&D投入强度已从2013年的0.5%,上升到了2016年的1.5%,提高了1个百分点,年均提升0.33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0132016年重点服务业研发及强度情况 

 

  2016 

  2013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R&D(万元) 

  55.16 

  17.02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R&D 

  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5 

  0.5 

  3、建筑业。大企业支撑作用突出我市建筑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几家大型企业,单位数占20.1%的大型企业,实现了建筑业84.9%R&D2016年建筑业R&D4.91亿元,与2009R&D清查年的2.28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1.6% 

  以上工业、服务业、建筑业三类企业R&D投入203亿元,占全市的63.4% 

  4、高等院校。研发实力雄厚我市教育资源雄厚,高校林立,人才众多,培养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全国乃至世界高水平的一大批的研发力量。2016年高等院校R&D66.47亿元,比上年增长8.4%,占全市R&D比重20.7%。高校的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0%左右,是我市研发投入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强有力的力量保证。有数据显示,江苏省高校的研发整体实力在全国排名第2,仅次于北京;其中:理工农医学科排名第2,人文社会学科排名第3,次于北京和上海。而江苏省高校的主体是在南京,江苏985高校3所中的2所、211高校11所中的8所均在南京。 

  5、科研机构。研发实力不容小觑2016年我市科研机构R&D35.42亿元,占全市R&D11.1%,也是我市R&D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南京与兄弟城市科技研发投入的比较及特点 

  为了解我市与国内12GDP超万亿元城市科技研发及相关情况,我们收集了相关数据(文中数据个别城市因收集途径和时间不同会略有出入),重点从R&D及其相关的知识产权专利等方面情况做出比较分析。 

  1R&D投入较GDP位次排位前移2 

  2016年,GDP超万亿城市R&D及其占比排名情况如下: 

科技研发R&D、占比及与GDP排位情况 

 城市

  2016

  研发R&D(亿元)

  位次

  R&DGDP比重(%

 位次

  GDP排位

北京市

  1484.6 

  1 

  5.96% 

  1 

  2 

上海市

  1049.3 

  2 

  3.82% 

  3 

  1 

广州市

  457.46 

  5 

  2.33% 

  11 

  3 

深圳市

  843 

  3 

  4.20% 

  2 

  4 

天津市

  537.32 

  4 

  3.00% 

  7 

  5 

重庆市

  302.2 

  10 

  1.70% 

  12 

  6 

苏州市

  429.56 

  6 

  2.78% 

  9 

  7 

武汉市

  369 

  7 

  3.10% 

  5 

  9 

成都市

  289.07 

  11 

  2.38% 

  10 

  8 

杭州市

  346.36 

  8 

  3.13% 

  4 

  10 

南京市 

  320.34 

  9 

  3.05% 

  6 

  11 

青岛市

  286.4 

  12 

  2.86% 

  8 

  12 

  上表可以看出,万亿俱乐部城市R&D的排位与GDP的排位,除个别城市外,一般大体相当,上下不超过2个排位。科技研发R&D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和深圳,R&D达到或已接近千亿元,前三位均远高于其他九个城市。我市在12个城市中排名第9,比GDP的排位前移二位;而R&D投入强度,排名前三甲的是北京、深圳和上海,我市排名第6,强度排名比R&D排名位次前移3位,比GDP的排位更是前移五位,处于12城市的中游水平。 

  2、知识产权情况与R&D情况排位相当 

  我市知识产权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在12GDP超万亿元城市排名情况如下: 

知识产权情况 

城市 

  2016 

 专利申请 

 位次 

  发明专利申请 

 位次 

北京市 

  189129 

  1 

  104643 

  1 

上海市 

  119900 

  3 

  54300 

  3 

广州市 

  99043 

  6 

  31892 

  8 

深圳市 

  145170 

  2 

  56326 

  2 

天津市 

  106514 

  5 

  38153 

  6 

重庆市 

  59467 

  11 

  19981 

  12 

苏州市 

  106700 

  4 

  47429 

  4 

武汉市 

  44779 

  12 

  20643 

  11 

成都市 

  97844 

  7 

  39431 

  5 

杭州市 

  73773 

  8 

  25009 

  10 

南京市 

  65198 

  9 

  31556 

  9 

青岛市 

  59545 

  10 

  34953 

  7 

  从以上表可以看出,专利和发明专利前三位的均为北京、深圳和上海,我市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在12个城市中排名均为第9位,与研发R&D的实力水平位次也是吻合相当的。 

  3、工业R&D排名落后,但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居前 

规模以上工业科技研发R&D情况及占比 

城市 

  2016 

   R&D(亿元) 

 位次 

有研发R&D活动单位占比(% 

 位次

北京市 

  254.8 

  5 

  34.60% 

  5 

上海市 

  490.08 

  2 

  23.70% 

  9 

广州市 

  231.77 

  8 

  37.30% 

  4 

深圳市 

  760.03 

  1 

  31.94% 

  6 

天津市 

  349.96 

  4 

  39.45% 

  3 

重庆市 

  237.49 

  6 

  19.84% 

  11 

苏州市 

  365.6 

  3 

  45.60% 

  1 

武汉市 

  134.67 

  11 

  16.40% 

  12 

成都市 

  102.4 

  12 

  20.60% 

  10 

杭州市 

  215.03 

  9 

  30.85% 

  7 

南京市 

  142.93 

  10 

  39.95% 

  2 

青岛市 

  234.94 

  7 

  24.94% 

  8 

  从上表数据看,工业研发排名前三位的是深圳、上海和苏州市,我市工业R&D排名靠后,居第10位,与排名第九位的杭州市有较大的差距,与后一位第11位的武汉市差距不明显。而我市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情况较好,达到了39.95%,排名仅次于苏州,为第2名,反映出我市企业研发活动开展普遍程度相对较好。 

  4、我市服务业企业研发排名靠前,建筑业企业研发表现尚可 

 

 城市 

  2016 

建筑业R&D(亿元) 

 位次 

 服务业R&D(亿元) 

 位次 

北京市 

  22.3 

  3 

  28.27 

  7 

上海市 

  237.6 

  1 

  136.2 

  1 

广州市 

  11.66 

  6 

  52.62 

  5 

深圳市 

  3.97 

  9 

  56.07 

  3 

天津市 

  29.54 

  2 

  37.75 

  6 

重庆市 

  1.58 

  11 

  9.77 

  11 

苏州市 

  1.16 

  12 

  24.16 

  8 

武汉市 

  14.35 

  4 

  12.17 

  10 

成都市 

  12.54 

  5 

  20.03 

  9 

杭州市 

  3.12 

  10 

  70.86 

  2 

南京市 

  4.91 

  7 

  55.16 

  4 

青岛市 

  4.82 

  8 

  6.5 

  12 

  我市服务业企业研发表现较好,排名靠前,排在第4位。与排在前2位的上海市和杭州市有较大差距,与第三位的深圳市的差距不大,争取赶超进入前三位还是有可能的。我市建筑业R&D,排名第7,与6名的广州市还有较大差距,向前赶超难度较大。与后一位的青岛市4.82亿元差距不大,保持位次还需努力。 

  三、我市研发及相关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发等情况总体位次偏后。我市科技研发R&D总量和专利情况在12城市中排名均为第9。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实力雄厚,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重点研究关注的问题。数据显示,地区创新活动越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R&D水平与GDP水平基本是正相关的,如何利用好我市的研发创新能力积极带动我市GDP同步提升,北京、上海、深圳在这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2我市R&D现状结构还不太合理。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投入比重还不够高。2016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仅占全市R&D投入总量的44.6%,加上建筑业和服务业企业R&D,也只占到全市R&D63.4%。从12个城市数据看,很多城市企业R&D占全市R&D的比重在90%以上,地区创新活力表现得较强。调动好企业自主创新研发的积极性和热情非常重要。 

  3R&D占比低于GDP占比。2016年,我市占12城市经济总量GDP的比重为5.3%,而我市R&D12城市比重仅为4.8%,低于GDP的比重0.5个百分点。我市R&D还有提升空间。 

  四、思考建议 

  1、积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成为科技强国,探究其深层次原因,源于他们“用工厂作为实验室”的思想,企业既是工厂也是研究机构,企业在研发创新中占有了相当大的份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促使我市科技体制机制加大改革力度,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决定性作用,使创新链与产业链在企业内部高度融合,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益。 

  2、发挥我市科教资源优势,促进产学研充分合作。我市科教资源优势突出,普通高校53所,985高校2所,211高校8所,高水平大学数量等科教资源处于全国前列,在全国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要切实用好我市的科教资源,促进其前沿技术研究成果,不仅仅停留在基础论文核心期刊发表上,逐步使其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项目课题成果,在我市落地升根,开花结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我市企业研发的整体实力提升。 

  3、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鼓励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市从事创新创业研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我市创新创业。学习深圳等先进城市经验,营造创新发展的政策机制,加上完善的科研配套,持续吸引大批高校才子、海归精英到我市创业发展。积极营造凝聚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氛围,提升我市科技强市的发展战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