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市统计局网站

南京市统计局

当前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聚焦关键环节 提升人普质效
责任编辑:南京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0-06-29 17:03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南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专项调研报告

随着南京经济社会的持续向好发展,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宜居指数不断提高,高质量发展成效逐步凸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城市发展愿景深入人心,外地流动人口置业定居的意愿更加强烈,人口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当前,全市上下积极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旨在摸清全市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城乡住房等实际情况,为建设 “强富美高”新南京提供决策参考。为切实做好本次人口普查工作,确保圆满完成预期目标,必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确保人普工作取得实效。

一、人普工作前期基本情况

从历次人普工作实践来看,我市一直高度重视该项工作,为普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突出部门协作,人口基础数据相对完备。人口普查中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四项重要的指标中,户籍人口由地方公安部门提供,数据来源和更新频次都较为稳定,数据质量也比较高。常住人口的数据主要以每年的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的实际入户情况为准。出生人口一般由社区计生干部日常登记、医院出具出生证明来统计出生人口,同时市卫健委每年给各区下发辖区内有生育妇女相关台账,也作为普查的基础资料使用。死亡人口数据,主要由民政局提供月度报表,具体数据的采集仍主要来源于派出所及社区开具死亡证明和销户。多数地区网格员会定期采集、完善、汇总常住人口台账,涵盖了人口普查短表中大部分的指标内容,并按照网格分布、房屋楼栋范围进行分类存放、动态管理。各社区居委会对辖区内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等人口基础资料的收集基本比较稳定和完备。

(二)精准划分小区,网格化管理优势不断凸显。当前,全市各行政区已经基本实现对行政区域的网格划分全覆盖,并明确了网格长和网格员,构建起了网格化管理架构体系。人口普查工作前期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小区划分,而网格化管理队伍对社区的情况比较了解,对小区合理划分、普查工作量的衡量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工矿厂区过渡房、无单元楼的平房区,更能精准的划分。目前,各区已充分利用网格化采集的人口数据用于普查区域划分及摸底工作中。

(三)利用“疫”情信息,助力人普工作事半功倍。疫情以来,街道、社区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进一步加强了对辖区人口的摸排和管控,进一步完善人口信息的核查和更新,尤其是对流动人口的信息收集,予以重点关注,通过地毯式排查、联系房屋出租人、“宁归来”等平台、电话微信联系未返社区流动人口等方式,提高了对流动人口情况的掌握程度,此次调研走访中的社区常住人口数据信息都进行了适时更新,特别是对一些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进行了排查,实现了人口台账的完善,实实在在地为“七人普”提供更为精准的前期基础资料。

二、人口普查工作难点

本次普查全面使用智能电子设备现场采集、实时上报普查数据。这在历次人口普查中没有成例可循,面临许多新的工作难点,需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克服困难,确保高质量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各项任务。

(一)人普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通过调研发现,全市大部分居委会工作人员多为参加镇(街)组织的社工考试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全市社区居委会的工作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发展趋势。但是,年轻的大学生普遍存在边工作边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的情况,难以留住人。人口普查时间跨度较大,时常有优秀的工作人员考去新的工作岗位,这就带来普查业务的衔接问题。同时,社区作为各项工作最源头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承接各个“条口”的工作,除了本职的居委会工作外,对着区级各类部门数十个,各项工作应接不暇,普遍存在参与普查工作精力不足的情况。

(二)“入户难”已成为调查的普遍性难题。“门难进,脸难看”是入户调查遇到的普遍问题。通过人口变动调查、劳动力抽样调查及开展的经济普查情况来看,大众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升,防备心态日益增强,居民普遍警觉性高。大部分居民白天上班,留守的多为年纪大的老人,防备心理较重,加之今年需登记每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人员警惕性更大。少数居民拒访、抵触心理重,需要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加大了入户登记难度。与此同时,受棚户区改造、征地拆迁、产业结构调整、名校入驻等因素影响,乡村人员向城市流动、拆迁户多处置业、企业周边出租户多等现象普遍存在,如何能够做到不重不漏、精准登记是普查工作中的一大难点。

(三)人普设备亟待更新升级。前期全市全面摸底了现有PDA设备且能正确使用微信的数量,了解掌握各区追加购买的PDA数量,各区都按照要求追加了一定数量的PDA来满足普查需求。但据社区工作人员反映,现有部分PDA设备用于农业普查、经济普查两轮大型普查,设备老旧严重,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数据丢失、操作无反映等情况,从而影响普查工作效率。在全市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工作中,普查业务程序不断升级,每次软件升级都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出现,加大了普查员的业务工作量,从而影响调查员积极性,间接影响到数据质量问题。

三、人口普查工作建议

人口普查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时间节点紧。特别是当前疫情给人口普查工作增添了新的困难。如何准确地提取各个部门有价值的行政资料,如何培养一支专业素质强、信息技术过关的年轻化普查员队伍,对本次人口普查工作的圆满完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一)出台普查激励措施,切实提高普查员补贴。一次普查工作的数据质量高低根本的取决于奋斗于一线的普查员,普查员能够熟悉工作业务,全身心的投入普查能够使工作事半功倍。适当的提高普查员的工作补贴能够激励普查员的工作热情,提升普查工作质效。适当的激励考核机制也能激起普查员积极性,要对调查过程中各个环节制定了详细的奖惩细节,按照名次适当给予调查奖励,调查员的工作热情较高,工作完成度也较好。

(二)强化“两员”选优力度,配齐配强工作队伍。本次我市普查登记的一大变化是需要普查员使用智能手机,在线完成普查摸底、入户登记、比对核查、数据上报等全流程任务,对普查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步估算,本次人口普查需要近6万名“两员”(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组建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任务很重。各级普查机构要高度重视“两员”队伍选聘,及早研究部署选聘渠道和方式,选派一些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有群众工作经验的同志充实到“两员”队伍中来。要有针对性开展普查培训,强化普查工作规范,确保“两员”胜任普查工作。

(三)提前布局务实谋划,夯实普查登记信息基础。针对人口普查时间紧、任务重、人员信息量大复杂等情况,可将国家普查方案中的表式汇编成册,先行发放至社区,借助社区疫情防控、网格管理、公安户籍整顿工作,开展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摸底,整合多方信息资源,尽快补充社区人口台账信息中的人口普查的缺项信息,完善社区人口台账信息。针对普查期间的因拆迁形成人口流动的情况,为精准摸底新区现有人口情况,探索对涉及拆迁的社区,先行发放普查摸底短表,同步备注拆迁人员的近期居住地,为正式开展的人口普查清查摸底和登记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四)注重数据采集与应用创新,强化部门协同配合。现阶段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数字革命和互联网技术,把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如何推进大数据在人口普查工作中的应用值得我们积极思考。统计部门要积极与大数据局沟通协调,积极推进大数据在人口普查工作中的应用,特别是要借鉴疫情防控摸排等工作经验,重视大数据分析助力疫情防控监测等有效做法,为普查摸底、登记阶段工作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提高普查数据采集处理效能。要与公安、卫健、民政、教育、房产、建设、人社等掌握相关人口信息的部门沟通协调,制定普查应用行政记录的具体办法,将普查登记信息与部门行政记录建立关联,为普查登记做好准备。

(五)切实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普查氛围。取得社会公众对人口普查的支持配合,缓解“入户难”的问题,关键在于普查对象了解普查、知晓普查,这就需要发动强大的宣传攻势。各级普查机构要会同宣传部门做好人口普查宣传工作,精心组织策划,创新方式方法,充分运用好报刊、电视、横幅、地铁公交等传统媒体,以及网上自媒体、大数据分析信息定向推送等新媒体渠道,广泛深入宣传人口普查的重要意义,努力营造“家喻户晓,人人支持”的人口普查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