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南京创新名城建设走过的第三个年头。这一年,面对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新冠疫情影响持续,全球化一些不确定因素,全市上下始终咬定“创新名城 美丽古都”的发展战略,秉承“南京要发展,必须抓创新,南京抓创新,必须创一流”的坚定信念,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新名城建设发展目标,着眼新发展格局,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推动创新名城建设进一步行远走实。创新指数由2017年的全球第94位跃升到第21位,位列2020年国内创新型城市第4位。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817.95亿元,增长4.6%,增速位居万亿俱乐部城市第5位,地区生产总值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十强。
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驱动活力不断释放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南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传承“六朝古都”历史上的创新基因,让城市始终焕发创新的气息。
创新发展定力足。挂牌成立“南京市委创新委员会”,成为全省第一家在市委层面组建创新委员会的设区市,形成市委旗帜鲜明地领导创新,各区板块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创新的工作机制。同时,将创新名城重点工作、政策落实情况列入市对部门、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以及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不断强化对抓创新的组织领导、制度安排,形成政府主导,高校参与、企业投入的创新生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等49家企事业单位,以及为创新名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南京大学江宁环保技术创新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李爱民等59名先进个人受到南京市表彰。
创新服务意识强。弘扬企业家精神,设立南京“企业家日”,每月举办企业家“早餐会”,发挥好企业家参与创新、推动创新、引领创新的独特作用,让企业家成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领跑者和主力军。先后邀请392位企业家代表参会,协调推进597个问题解决落实。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训计划,建立“一企一策”精准培育清单,重点聚焦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拟上市企业的新生代创业家,主动对接需求,建立项目清单,精准推送服务。年内评选创新型企业家128人,增长5.79%,累计培育472名创新型企业家,所在企业充分享受贷款贴息、研发奖励、人才居住、子女入学等政策扶持,让每一位企业家“轻装上阵”助创新。
创新合作步履大。继续加大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合作,贯彻防疫抗疫要求,创新“生根出访”形式,利用云出访、云招商、云签约、云服务等办法,与22个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充分发挥29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作用,加强技术交流、人才引进、项目落地,汇集全球创新资源。实施“百校对接”计划,强化名校与名城联系发展,首批选派32名科技人才专员赴全国重点高校院所驻点对接,签署合作协议100余项,转化校地合作成果80多项,引进高端人才(团队)200多人。强化区域合作,主动参与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探索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积极构建南京都市圈协同创新联盟,推进G42创新走廊区域合作,深入研究宁镇科创走廊建设,跨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有了新跃升。
二、创新主体培育有力,“科创企业森林”枝繁叶茂
企业是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是引领经济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对此,南京持续围绕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聚焦打造“科创企业森林”,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培育。制定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实施方案,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引领作用大的科技创新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年内,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海融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89家创新型领军企业进入培育库名单,享受科技和金融两方面优惠政策。推动入库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组织券商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对入库企业的上市培育,促进企业加快成长。全年新增创业板、科创板上市企业3家、5家,新增上市企业12家,上市公司总数达126家,企业上市“宁航行动”计划取得明显效果。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迈上新高。以培育和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任务,出台《市关于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省认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给予奖励的实施细则》,组织开展多角度、多元化的高企培训活动,壮大科技创新企业集群。对进入省高企培育库的企业,采取省级奖励标准1:1配套的市级奖励政策,鼓励科技型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全年,入省高企培育库企业数量达到2708家,同比增长6.7%。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871家,总数达6551家,增长39.98%。在种好“大树”的同时,不忘哺育“小苗”。当年,选取1004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培育库,增长50.22%。面向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给2700多家企业发放7081.79万元创新券,扶持本地中、小、微企业长成“参天大树”。
高成长性企业培育不断突破。聚焦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坚持需求导向,强化政策落实,做好梯次培育,推动独角兽、瞪羚企业加速成长。召开2020年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布暨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推进大会,发布《2020南京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展白皮书》。全年新增独角兽企业3家,总计15家,数量居全国前列。新增培育独角兽31家,总计95家。新增瞪羚企业179家,总计312家。全市独角兽(含培育)、瞪羚企业2020年营收超过1500亿元,带动了互联网、电子及光电设备、IT、汽车和医疗健康等行业高速发展,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2020年南京独角兽企业名录
序号 | 企业简称 | 企业名称 | 行业 |
1 | 汇通达 | 汇通达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 互联网 |
2 | 孩子王 | 孩子王儿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连锁及零售 |
3 | 运满满 | 江苏满运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 物流 |
4 | BYTON拜腾 | 南京知行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汽车 |
5 | 传奇生物 | 南京传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生物医药 |
6 | 苏宁体育 | 江苏苏宁体育产业有限公司 | 文体娱乐 |
7 | 好享家 | 好享家舒适智能家居股份有限公司 | IT |
8 | 开沃汽车 | 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 |
9 | 康众汽配 | 江苏康众汽配有限公司 | 汽车 |
10 | 艾佳生活 | 江苏艾佳家居用品有限公司 | 互联网 |
11 | 福佑卡车 | 南京福佑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 物流 |
12 | 连尚文学 | 南京大众书网图书文化有限公司 | 文体娱乐 |
13 | 世和基因 | 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生物医药 |
14 | 苏宁小店 | 苏宁便利超市(南京)有限公司 | 连锁及零售 |
15 | T3出行 | 南京领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互联网 |
三、推进载体平台建设,产业基础能力加速提升
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个目标,充分发挥规模以上企业创新引领任用,加大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力度,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基础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到3.36%,位居全省前列。
规模以上企业培育取得实效。针对近年来南京规模以上企业相对不足,影响产业全面提能升级的短板,大力实施规模以上企业培育。年末,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75家,较上年增长102.9%。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764家,较上年增长26.7%。在集聚规模以上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提升企业创新品质的过程中,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538.23亿元,同比增长13.2%。规上高新技术制造业产业产值达到6404.89亿元,同比增长9.2%。电子通讯设备制造、智能装备制造和新材料制造产值超过千亿。聚焦国内外市场开发创新产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当年,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59.81%,较上年提升6.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72%,企业研发创新面和创新品质不断提升。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量质并举。持续下好创新名城建设的“先手棋”,充分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丰富优势,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高质量建设以人才团队持大股、市场化运作为特征的新型研发机构。当年,113家新型研发机构获得市级备案,全市累计培育新型研发机构409家,323家通过备案。共吸引8位诺奖和图灵奖得主、115位中外院士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累计孵化引进科技企业8914家,有效打通学科群到产业群的转化通道。高投入带来高增长,已有近100家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孵化引进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近300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9751件,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孵化引进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6.3亿元,质量、规模、效益在不断提升。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加强政策导向和统筹协调,前瞻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紫金山实验室在重大任务凝练、核心技术突破、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已汇聚形成千余人科研团队,获批建设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力图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建成体现国家意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科技创新基地上加快推进。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实质化运行,围绕破解“重化围江”技术难题,从标准制定、技术示范推广等角度切入,积极参与长江大保护实践。此外,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顺利入驻,国内首所中“芯片大学”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挂牌运营,中国(南京)智谷建设加速推进,中科院麒麟科技城建设全面拉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加快组建,信息高铁科技创新综合实验平台、空间天文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如期展开,依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建设的江苏应用数学中心获批成为科技部首批支持建设的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突破。围绕主导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与基础软件等领域短板,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课题制形式,组织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开展联合攻关。紫金山实验室打造的全球首创内生安全云平台“莲花哪吒”,标志着我国开辟的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新领域进入应用创新的新阶段。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与南京大学合作的eDNA精准监测与生态健康诊断,在利用生态环境基因检测识别环境中的各类生物组成,诊断生态健康上取得重大创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子团
宏观量制造装置,通过该装置可制备上万种新材料,用于建设团簇新物质数据库,为我国建立全新的材料基因组提供了关键支撑。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以及南京洛普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LED球幕LP-TC等7项科技成果,被列为2020年创新名城建设“十大创新成果”。
四、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强链补链提升产业实力
紧扣当年“一号文”提出的“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注重培育发展新动能,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推动产业链升级,引导产业链企业高质量发展。
“链长制”工作体系全面推进。围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要求,在全省率先实施产业链“链长制”,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人工智能、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八大产业,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并为全国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推进工作机制,八条产业链分别由市领导担任“链长”,形成“一条产业链,一位市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位专班负责人”的推进机制,实施专班调度推进。
瞄准核心技术攻关强链补链。推进产业链交流合作,举办龙头企业产业链生态链座谈会,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强化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合作,引导各类要素向产业链集聚。加强技术攻关,建立《产业链省级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库》,对2020年产业链关键技术重点攻关的69个入库项目,26个国家级项目进行重点服务保障。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培育一批产业链带动作用明显的“链主”企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EDA公共服务平台、工业协同攻关基地及基础软硬件信创中心、绿色智能汽车T3科技平台等一批产业重大创新平台,集聚集成各方资源,为产业链提供重要公共技术服务支撑。
实施图谱作业推动产业发展。出台《南京市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为每条产业链制定产业链条图、技术路线图、区域分布图、招商引资图等四张图谱,实施产业链图谱化作业。打造产业重点园区,32个首批产业链重点园区综合规模、发展潜力、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年末,八大产业链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智能电网、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5个产业的营收规模超过千亿。
五、完善激励机制措施,彰显创新成果运用保护
近年来,南京先后出台《市关于加快应用场景建设的工作方案(试行)》、《市支持创新产品、首台(套)创新重大技术装备应用示范实施细则(试行)》、《高水平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实施办法(修订)》等“一号文”配套政策,在调动和保护创新发展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新技术应用推广重点推进。建立先进技术应用场景征集、遴选和发布制度,布局建设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平台型应用场景。成立创新产品推广办公室,围绕“4+4+1”主导产业、八大产业链和城市数字化治理,面向智能制造、数据融合应用、医疗卫生、无人机、无人驾驶、智能电网、智慧出行、智慧城市、民生服务等应用领域,发布首批市级重点应用场景项目17项,涵盖人工智能、5G、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领域。探索以重大应用为牵引的技术集成标准和模式,布局一批新型基础设施,通过创造新需求、激发新活力和培育新业态,推动新发展。
新产品应用示范力度加大。制定创新产品的评价、市场准入、推广应用可行性措施,推动创新产品市场应用。发布南京市创新产品评价管理办法,涵盖从创新产品认定、绩效评价到退出的全流程机制设定。组织创新产品评价,发布《2020年南京市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首批62项创新产品进入《目录》,推动更多潜力大、前景好的创新产品“签下第一单、迈出第一步”。当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3485.0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比重达28.47%,创新产品的市场份额明显提升。
新专利运用保护成效显著。知识产权重点任务、专项工作有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快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两大产业专利预审“绿色通道”全面打通,企业备案数超过1300家。知识产权运用更加高效,保护环境持续优化,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集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服务、人才多位一体的知识产权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年,有效发明专利70428件,增长20.53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2.86件,增长13.6件。PCT专利申请量3128件,增长78.34%。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491件,增长60.98%,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达到34.2亿,增长61%,位居全省第一,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六、充分调动创新要素,创新集聚能力持续加强
在创新名城建设发展的道路上,南京始终注重人才、资金、载体等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不断积累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发展新的增长极,形成创新驱动更强的磁场。
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推出“宁聚新十条”,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致力引聚更多青年人才投身创新名城建设。全市新增大学生就业40.15万人,增长2.6%,扶持大学生创业6787人,增长2.5%。充分运用人才服务平台、“我的南京”APP、“宁聚计划”专栏等各种线上渠道,实现补贴申领发放、就业手续办理、档案托管、职称初定等各类服务“不见面”办理,推动各项政策便捷享受。当年,为17.5万名高校毕业生发放租房补贴15.4亿元,为7.33万人发放面试补贴7330.6万元。创新做好留学人员工作。实施年度留学人员科技创新项目择优资助计划,遴选资助203个项目。成功举办2020年“赢在南京”海外人才创业大赛,吸引美国、德国、日本和国内的留学人员报名参赛。坚持高端引进,成功入选国家人社部年度最具成长潜力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5家,位居全国第一。全市新增留学回国人员4257人,累计达4.4万人。
财政金融支撑进一步强化。全年,科学技术领域的财政支出100.86亿元,增长3.3%,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7%。市区两级安排创新名城建设专项支出67.55亿元,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建设,打造高新园区科技创新集群。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简化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申报手续,提高税收服务效能,全年企业研发税加计扣除31亿元。执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收优惠政策,减免高新技术企业税额共计34.6亿元。出台《南京市关于扶持股权投资机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实施细则》和《南京市关于加强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细则》等金融扶持政策,积极落实“宁创贷”政策,引导科技银行采用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等弱抵押、弱担保等方式,加大对科创企业支持力度,应对疫情冲击,推动科创企业平稳发展。年末,科技银行共对全市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10310笔,金额303.55亿元。其中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8740笔,金额215.73亿元,占比71.07%。科技贷款余额289.3亿元,比年初新增38.31亿元,其中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203.84亿元,比年初新增21.57亿元。
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深化。实施《南京高新区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行南京高新区去行政化改革,积极探索“空间无边、管理有界”的都市型高新区发展模式,全力推进世界一流园区建设。年末,园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过8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占全市比重达超过80%。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放大,对全市的经济贡献度不断提升,园区规上高技术制造业产值达到3001.35亿元,增长26.89%,占全市比重超过50%。规上高技术服务业实现营收2341.45亿元,增长12.63%,占全市比重接近80%,智能电网、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生命健康等产业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动脉”。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49%。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5710件,增长50.90%。PCT专利申请数达到2257件,增长101.70%,占全市比重超过70%。高新区已成为全市创新发展的“主阵地”,在国家高新区排名中提升3个位次,排名第12位。
七、赋能创新多措并举,创新名城影响持续扩大
着眼一切围绕创新,一切推动创新,通过一系列重大活动招商,一整套创新政策调动,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一件件标准质量体系,不断提升南京的创新高度,进一步扩大创新名城建设的影响力。
重大活动推介成效显著。举办多场重大活动推介创新名城建设,邀请国内外知名院士、行业领军人物为南京创新发展会诊把脉、建言献策。2020南京创新周,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9名诺贝尔奖和图灵奖获得者、199名中外院士、76名中外知名高校院所负责人、206名国际知名企业高管等重量级嘉宾线上线下参加紫金山创新大会。举办各类分场活动303场,云平台“High科技”展示837项顶尖“黑科技”产品,发布256项新产品新技术。活动期间,签约新型研发机构、研发与科技服务、科技金融、创新人才团队等科技创新项目374个,投资总额达1361亿元,“南京创新周”品牌效应不断放大。此外,2020中国(南京)软博会、2020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重头峰会,合计签约13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达到900多亿,多家高新尖企业参会参展,多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彰显出南京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领头城市的开放活力、创业引力、发展魅力。
创新名城政策影响广泛。围绕3个“一号文”,实施创新名城送政策“百千万”服务工程,开展各类创新政策法规专题宣讲、培训70多场,培训企业超过6000家,分发政策宣讲材料和宣传资料上万册,政策资金兑现共计34.93亿元。运用座谈会、调查问卷、大数据等分析手段,组织3个“一号文”配套政策实施评估,排查创新名城建设各项政策落地执行的难点堵点,94.2%的受访者认为南京创新名城政策力度优于或相当于其他城市,91.6%的受访者“非常愿意”推荐南京以外的企业、人才来南京创新创业。
科技成果转化结下硕果。重大科技成果显著,2020年初颁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南京获奖2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3项。2021年初颁布的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南京获奖161项。其中一等奖30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81项。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改进交易服务平台,加强技术合同登记,加大供需对接力度,创新技术交易模式,促进技术交易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当年,全市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686.82亿元,较上年增长16.16%,成交额位列全省第一。
标准质量建设再上台阶。实施《市关于强化产业技术标准和质量工作方案》,持续引导主导产业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定工作,落实标准奖励政策,推动开展各类高层次标准化技术活动。全年企事业单位制定国际标准7项、国家标准162项、地方标准132项。南瑞集团成立IEC SC8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实现南京IEC注1技术委员会零的突破。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质量比对、质量攻关、质量合格率提升等工作,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推动质量强市建设。当年,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家企业被授予2020年江苏省省长质量奖。南京地区企业累计获得国家、省质量奖获奖12个,其中中国质量奖(提名奖)3个。
创新赢未来,名城再出发。在“十四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南京将聚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一切资源优先向创新配置,一切力量优先向创新聚合,一切政策优先向创新倾斜,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的增长方式。着眼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市场主体突破300万户、培育打造40家国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集聚顶尖人才(团队)100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等规划目标,要以原始、企业、产业、载体、人才、金融、开放、全域、制度等九个方面的创新为抓手,持续跑出创新的加速度,勇于挑战创新的新高度,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履行好省会城市的使命担当,持续推进创新名城建设向纵深发展。
注1:IEC标准是International Electro technical Commission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