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多地散发的疫情对服务业企业的正常运转造成较大冲击。为缓解当下疫情影响,助力企业渡过难关,3月底,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印发“同心抗疫 携企同行”助企纾困二十项举措的通知》(宁政发[2022]42号),全力聚焦中小微企业的急难愁盼,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全面了解南京市“助企纾困20条”中稳就业、稳岗位政策的落实情况和成效,近日,南京市统计局在全市服务业企业中开展稳就业政策效应与问题问卷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南京市“助企纾困20条”以及稳就业、稳岗位政策总体落实情况
据南京市发改委最新梳理,在市“助企纾困20条”出台后,市各相关部门陆续制定政策操作细则文件25个;江北新区、建邺区、江宁区、高淳区等9个板块已出台各自配套政策。政策制定出台后,通过“南京发布”、“宁企通”平台等多个渠道,及时做好宣传解读,切实提升市场主体知晓率,目前“宁企通”平台已汇聚全市惠企政策220余条,事项470余项,涉及市、区两级70多个部门。
(一)政策落地成效显著,金融支持力度加大
市“助企纾困20条”实施即将满两个月,政策落地情况如何呢?据《南京日报》最新报道显示:1-4月份,南京市全力实施增值税大规模留抵退税等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落地税费优惠220多亿元,惠及全市18.5万户中小微企业。减税同时,全市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各部门各板块不断助力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困难行业特别是服务业领域的倾斜力度,进一步扩大对小微、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信贷支持,全市累计授信金额达814.22亿元。与此同时,提升全市民营企业转贷基金服务效能,帮助企业应急转贷。截至目前,当年累计转贷金额103.95亿元,惠及1869家企业。支持小微、三农、科技、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融资,在保余额48.40亿元,惠及企业960余家。
(二)提升社保帮扶水平,助力企业稳岗用工
市“助企纾困20条”中的“第7条:提升社保帮扶水平”和“第9条:保障企业稳岗留工”是实实在在的稳就业、稳岗位的帮扶政策,“第11条:提供专项帮扶补助”是针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体娱乐、会展旅游、仓储运输等中小微企业的精准帮扶。这些政策的陆续落地,对稳定全市各相关行业的就业效果明显。据《南京日报》最新报道显示:提升社保帮扶水平,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可缓缴养老、失业和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截至5月12日,共减收失业保险9.06亿元,落实医保降费9.44亿元,办理降低、缓缴公积金601.8万元。助力企业稳岗用工,对企业组织职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或项目制培训的,给予相应培训补贴。截至5月19日,全市有2024家企业组织35399名新录用人员开展企业岗前培训,15家备案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企业组织979名职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相应补贴也将按规定流程陆续发放。
二、调研问卷反映的“稳就业”政策落实情况
此次调研共选取20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和5家规模以下服务业企业填报调查问卷,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6个服务业重点行业。其中,大型企业3家,中小型企业15家,微型及以下企业7家。
(一)超七成企业享受过“稳就业”相关政策
参加调研的25家企业中,有6家企业没有享受过“稳就业”相关政策扶持,其中4家企业表示对本地相关政策不了解,也没有享受过相关政策;2家企业对相关政策虽有基本了解,但由于不符合条件,所以没有享受到相关政策。在19家享受过“稳就业”相关政策的企业中,有73.7%的企业享受过稳岗补贴,52.6%的企业享受过降低失业保险费率,15.8%的企业享受过技能提升补贴。
(二)近半数企业认为“稳就业”政策效果一般
在评价当前“稳就业”政策的效果方面,参加调研的25家企业中,仅有2家企业认为“稳就业”政策效果非常显著,11家企业认为效果比较显著,另有12家企业认为效果一般和不显著。在对当前“稳就业”政策的总体评价方面,25家企业中有36%的企业对政策的评价一般,剩余64%的企业评价满意和很满意。
(三)企业对“稳就业”政策措施的需求较为集中
在企业对“稳就业”政策和服务业措施的需求方面,25家企业的选择较为集中,对“进一步强化扶持企业政策”、“提高政策知晓度,加强政策解读”、“强化互联网应用,进一步简化申报流程,精简申报材料”这三点需求,分别有15家、18家、12家企业选择。另外,有7家企业认为可以丰富公共就业产品,提供有针对性招聘用人、用工指导、招聘会等服务,4家企业认为可以多设服务网点,就近享受公共就业服务。
三、调研中企业反映的问题
自疫情暴发以来,各级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助力企业共渡时艰,企业反响积极,对各项举措也较为认可,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实体经济加快复苏。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部分企业对“稳就业”政策的制定、落实方面还有一些诉求,需引起关注。
(一)企业反映申领的稳岗补贴资金普遍较低
参加调研的25家企业中,有10家企业申领了2022年的稳岗补贴资金,且金额较低。其中,6家企业申领金额在1万元以下,4家企业申领金额在1-10万元之间。南京万达电影城有限公司反映,“稳岗补贴资金数额偏少,该公司每月需缴纳社保21万元左右,但是稳岗补贴返还金额只有1.36万元”。在资金使用渠道方面,用于技能提升培训的有5家企业,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有4家企业,用于转岗培训的有2家企业,用于职工生活补助的有1家企业。南京天越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反映,“稳就业的稳岗补贴资金较少,不足以支撑公司整个技能提升培训的资金需求”。
(二)近一半企业认为“稳就业”政策宣传相对不足
在申报“稳就业”政策中存在的困难方面,25家企业中,有12家企业认为政策宣传比较不足,7家企业认为返还资金数额偏少,5家企业认为返还资金到账时间过长,3家企业认为审批流程比较繁琐,2家企业认为申报材料比较多,另有认为申报条件比较苛刻和返还资金使用渠道过窄的企业各1家。其中,博智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反映,“由于政策宣传力度不足,该公司对政策不够了解,所以错失了政策申报机会,导致没有享受到相关政策”。南京创思特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也反映,“因为宣传不多,所以不了解相关政策”。
(三)企业反映疫情影响下资金短缺、人员流失、成本上涨等问题凸显
自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文体娱乐、会展旅游、仓储运输等服务业行业造成较大不利影响,虽然有关部门有针对性的制定了一系列帮扶措施,但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然生存困难。如中外运物流南京有限公司,是一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它反映,“受疫情影响,企业运输成本翻两番,部分项目出现亏损,但员工工资原则上要维持,这就造成公司经营困难,希望政府可以继续减免社保或税收,给予企业稳岗补贴”。南京万达茂电影城有限公司,属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它反映,“受疫情影响,企业现金流减少,收入减少,不敢招聘兼职人员,全职员工工资下降,部分员工选择辞职”。南京国旅联合汤山温泉开发有限公司,也属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它反映,“受疫情影响,企业处于停业状态,大部分员工回家休息,每月按本地最低生活标准发放基本生活费,因工资较低,期限较长,部分员工选择辞职”。
四、对优化“稳就业”政策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政策宣传力度和广度,扩大普及范围
助企纾困,重在普及。此次调研中有72%的企业希望“提高政策知晓度,加强政策解读”。相关部门在政策宣传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进行线上宣传,向全市所有市场主体群发短信、在产业园区及交通显眼处挂横幅、在闹市区、政务大厅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字幕等方式进行线下宣传,使更多企业了解并享受到相关政策。同时相关部门可以梳理企业名录,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主动通知企业申报相关帮扶政策。例如,博智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希望“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化互联网应用,进一步简化申报流程,精简申报材料”;南京万达茂电影城有限公司希望,“加大宣传力度,有些政策不太清楚,需要相关部门引导解读”。
(二)进一步强化帮扶政策,加大落实力度
帮扶政策,重在落实。相关部门可以把政策实施细则和兑现路径等工作细化分解、责任到人,通过简化办事流程、增强可操作性等多种方式,让退税减税降费、财政资金支持、物流通行优惠、金融信贷支持、租金减免缓缴等政策以最快速度、最优质量落地落实,让好政策“一竿子插到底”。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调集精兵强将,主动出击、主动发声、主动联系、主动服务,助力惠企纾困落到实处,增强企业对政策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例如,苏交科集团检测认证有限公司希望“继续保持稳就业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中外运物流南京有限公司希望“可以加大政策力度,增加扶持金额,简化流程”。
(三)提高政策针对性,切实缓解有需求企业困难
政策制定,贵在精准。各企业在规模、产业、需求等方面各有差异,相关帮扶政策不可能“一药治百病”、一策对万企,制定相关政策的部门需直击问题“七寸”,分类施策。在关注市场关切、企业体验的基础上,需设身处地了解企业所思所想、所忧所盼,以“实用、管用”作为政策制定的原则,直击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难点、痛点和堵点,解决最关键、最急迫的问题。例如,江苏新浪互联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希望“针对本地实际情况,打造招工引才信息平台,联合多部门出台中小型企业帮扶补助,助力企业稳岗拓岗”;南京龙猫商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希望“根据行业、疫情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