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近十年南京经济总体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体量持续扩大,经济首位度显著提升。
一、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经济体量持续扩大,总量连跨9个台阶。十年来,南京经济总量连跨9个千亿级台阶,从2012年的730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6355亿元,占全省经济的比重由2012年的13.6%上升至14.1%,经济首位度进一步提高。十年中,南京经济总量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跨越,2013年,经第三次经济普查调整后,南京地区生产总值超过无锡,经济体量从全省第三上升至全省第二;2020年,南京经济在受疫情扰动的大环境下仍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经济总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十。
2.经济增速领先全国全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3至2021年,南京GDP年均增长8.3%,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一季度至2020年二季度,南京GDP增速曾连续10个季度蝉联全省第一。从十年增长趋势看,南京GDP增速自2013年起逐年小幅回落,2015年增速放缓至10%以下,2016-2019年增长比较稳定,均维持在8%左右,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增速迅速探底,2021年经济回暖,增速又回升至7.5%,变化趋势和全国、全省保持一致。这也充分表明,南京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经济发展动力由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3.人均GDP居全省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2021年,南京人均GDP达到17.45万元,高于全省3.75万元,在13个设区市中位列第三(低于无锡和苏州),居全省前列。从十年发展趋势看,南京人均GDP由2012年的8.57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7.45万元,年均增长7.1%,增速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按平均汇率折算,2012年南京人均GDP为13575美元,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根据世界银行最新设定的高收入国家门槛——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2695美元,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GDP存在细微差别,但差距不大);2018年突破2万美元,达到21327美元,达到发达国家门槛(2万美元);2021年跃升至27051美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门槛(3万美元),说明南京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4.三产占比稳居全省首位,三次产业结构趋于稳定。2021年全市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0148.73亿元,和2012年相比,服务业体量增长了1.6倍。十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9.5%,比GDP年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也由53.3%上升至62.1%,年均提升0.98个百分点,十年来,南京三产占比一直稳居全省第一。从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一直保持“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保持稳中有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总体保持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总体保持上升态势。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占比突破60%,第三产业的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其后第三产业占比一直维持在60%以上,产业结构总体进入较为稳定的平衡状态。
二、重点行业共同发力,实现城市能级跃升
从重点行业的十年发展情况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下简称科技服务业)年均增速也显著超过GDP增速,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从增加值绝对量看,2012-2021年,这三个行业的增加值增长了2900多亿,占全市GDP增量的30%以上,是南京实现城市能级跃升的重要助力。
1.信息软件业快速增长,数字赋能经济腾飞。2010年南京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十多年来,南京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培育引进优质企业,行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12至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信息软件业企业由300多家增长至接近900家,集聚了华为、中兴、阿里、小米、甲骨文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信息软件业增加值也由337.80亿元增长至1511.35亿元,体量增长3倍多,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速达到18.1%,比GDP年均增速高9.8个百分点,是全市增长最快的龙头行业。2012-2021年间,信息软件业占GDP比重由4.6%上升至9.2%,大幅提升4.6个百分点,信息软件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从2012年的5.9%上升至2021年的13.7%,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金融业能级不断提升,资本助力实体振兴。十年来南京市金融市场规模日益壮大,体系日益健全,成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2—2021年,金融业增加值由721.86亿元增长至2021.0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速达到10.8%,比GDP年均增速高2.5个百分点;金融业占GDP比重也由2012年的9.9%上升至12.4%,成为全市除工业以外的第二大行业。从全省范围看,南京金融业增加值、存贷款余额、证券交易额、保费收入等主要金融指标均居全省首位。从全国范围看,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了2021年发布了第十三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南京金融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8,排名较上一期提升1位,南京金融业的总体能级、综合竞争力和认可度均在不断提升。
3.科技服务业优势突出,创新驱动城市发展。科技服务业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是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十年来,南京把科技创新摆在城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突出科教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中心、创新中心,建成了网络通讯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基地,有力支撑南京高质量发展。2012—2021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由167.06亿元增长至606.56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速达到13.9%,比GDP年均增速高5.6个百分点,科技服务业占GDP比重也由2012年的2.3%上升至3.7%。科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南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之一,也为全市经济增长培育了新动能。
三、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惠及民生
从收入分配和三大需求角度看,南京近年来的地区生产总值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劳动者报酬占比显著提升,带动了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收入的增长又进一步促进了消费,三大需求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走高,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为南京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劳动者报酬占比显著提升,收入分配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国一直把提高劳动者报酬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202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均提到要“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近年来南京在提高劳动者报酬方面取得了不错成效。从2013年的第三次经济普查和2018年的第四次经济普查两次经济普查的数据看,南京市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显著提升,2013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为37.7%;2018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为47.3%,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的增加带动了居民收入的提高,2012—2021年,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6322元提升至73593元,提高了1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786元提升至32701元,提高了1.2倍。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提升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初次分配的合理性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对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消费、构建内需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消费贡献率不断提升,需求结构更趋合理。消费、投资、进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一直强调提升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2020年又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格局,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从南京的情况看,十八大以来,最终消费支出对南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高于50%,且在逐年提升,由2012年的52.1%增长至2019年的6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由2012年的3474.3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7899.41亿元,增长了1.3倍。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9118元,比上年增长19.1%,占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的59.1%。消费支出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收入的不断提高,让居民能消费;二是养老和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让居民敢消费;三是商品和服务的多样化以及购物的便利化,让居民想消费。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和消费提档升级,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得到释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锐意进取、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下阶段,南京将进一步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首位担当,解放思想,创新实干,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谱写“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现代化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