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作为东部沿海省份江苏省的省会,濒江近海,与海洋渊源颇深,发展海洋产业由来已久。海洋服务业作为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技含量高、知识密集等特点,对于促进海洋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全市海洋服务业发展现状、面临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近期,南京市统计局在全市服务业企业中选取部分海洋服务业企业开展专项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南京海洋产业发展情况
六朝时期,南京作为都城,与东南亚、朝鲜半岛、日本都有来往,形成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尤其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拉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序幕。这些都促进了海洋贸易的发展。2018年,南京至长江出海口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5万吨级海轮可直达南京,10万吨级海轮也可减载抵达,标志着南京港已由“河港”变为“海港”。
根据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发布的《2021年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21年,南京等沿江7座城市1的海洋经济总产值4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南京海洋经济总产值近800亿元,在全省排第6位。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对南京的海洋经济起到了重要支撑。但是与南京经济在全省的位置相比,南京的海洋经济总量排名并不匹配,海洋经济还不够强。以港口吞吐量为例,2021年全国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数据中,苏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全国第8位,而南京港仅排名第19位。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江苏省也发出了“向海发展”的号召。南京开始大踏步拥抱“蓝色经济”,正在编制《南京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将以更强的省会担当,打造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全国陆海统筹发展试点城市,成为江苏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中的重要一环。
二、海洋服务业企业调研情况
(一)海洋服务业的概念界定
海洋服务业作为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方案中有明确的范围界定,海洋服务业主要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教育、海洋管理、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地质勘查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社会团体与国际组织共十二个方面。
(二)调研企业总体经营情况较好,八成企业实现盈利
梳理全市海洋服务业发展情况发现,南京海洋服务业除部分海洋管理公共机构和涉海高等教育院校外,海洋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海洋交通运输业。此次调研共选取20家规模以上海洋服务业企业填报调查问卷,这些企业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中,中型企业3家,小型企业14家,微型企业3家。
1.八成企业成立时间超10年,拥有自主品牌和专利的企业较少
参与调研的20家企业中,有16家成立时间超过10年,10家超过20年,2家超过40年,仅有3家企业成立时间少于5年,说明海洋运输企业仍以老牌企业为主。但在是否拥有自主海洋服务业品牌方面,仅有3家企业拥有;在是否拥有与海洋服务业相关专利方面,也仅有2家企业拥有。其中南京盛航海运股份有限公司是这方面的佼佼者,截至2021年末,该公司拥有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6项,软件著作权39项,自主研发软件、硬件产品十余项,各项信息技术在船舶上的广泛试验和应用,有力保障了船舶运输安全,提高了管理经营效率。该公司的SOOS物流管理系统已运行多年并持续改进,为公司管理质量升级、积累管理数据、分析公司运营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致力于提供绿色智能船舶高效安全运输等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打造危化品多式联运大数据服务平台。
2.八成企业盈利情况较好,经营业务范围以国内外为主
调研的20家企业中,80%的企业在今年上半年实现盈利,10%的企业盈亏基本平衡,另外10%的企业出现亏损。根据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统计调查数据显示,这20家企业1-5月合计实现利润总额3.42亿元,同比增长17.6%。在企业服务范围方面,有75%的企业涉及国内外业务,一半的企业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贸易往来。在海洋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该企业全部营业收入比重方面,有11家企业的比重超过50%,3家在30%-50%之间,6家低于20%。
3.35%企业办理了留抵退税业务,超五成企业享受过税收优惠
调研的企业中,有7家企业办理了留抵退税业务,并已全部收到留抵退税款,均认为办理效率较好,但其中仅有1家企业认为该优惠政策对自身帮助极大,另有2家企业认为对企业发展助力一般。在企业享受到的政策支持方面,主要集中在税收优惠和社保费用减免,分别有11家企业和9家企业享受过,另外有2家企业享受过房租减免,1家享受过贷款优惠,1家享受过人才支持,还有4家企业表示未享受过任何优惠政策。
三、企业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九成企业没有研发费用投入,企业员工学历普遍不高
调研的20家企业中,仅有2家企业有研发投入,且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低于4%。在平均用工人数方面,3家企业比去年同期有所减少,13家企业基本持平,另外4家有所增长,其中3家增长超过20%。在员工学历方面,仅有8家企业的员工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企业总人数比重超过50%,最低的企业该比重仅有5%。在拥有海洋经济相关专业人才占企业总人数的比重方面,11家企业低于5%,其中7家企业该比重为0%。由此可见,海洋运输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较低,员工学历不高,相关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的问题。
(二)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经贸环境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
20家企业中,17家企业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2家认为无影响,其中,11家企业的生产经营仍未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发展水平,7家与疫情前基本持平。在对行业发展的预期方面,仅有7家企业持乐观态度,13家企业选择一般或不乐观。如:江苏远洋新世纪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反映,“受持续的疫情影响,海运运费居高不下,码头停工、拥堵、工厂停工、大船舱位紧缺,这些因素导致进出口运输箱量下滑,收入减少”。再加上当前国际经贸环境复杂严峻,对企业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国际物流不畅和新签订境外订单减少两个方面,分别有12家企业和4家企业选择。如:中国南京外轮代理有限公司反映,“国际物流不畅,国际商务往来和经贸磋商趋于停滞,国际应收账款的回款周期延长”。由此可见,疫情和国际形势对海洋运输企业的影响较大,未来摆脱困境仍需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
(三)成本高企、货源不足、资金紧张等经营难题较为突出
调研发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主要集中在劳动力成本高、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物流成本高、市场需求不足四个方面,分别有12家、7家、6家、5家企业选择。如:南京盛航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反映,“作为民营企业,融资难度与融资成本均较高,当前国际形势和疫情的冲击下,船员招聘困难,人工成本大幅增加,油价大幅上涨,极大增加了公司的成本负担”。江苏远洋新世纪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反映,“后疫情时代,经营环境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增加,新冠疫情多点散发,市场需求减少、货源萎缩、大船航线缩减、海运费持续高位造成成本增加,现金流紧张,资金链压力较大”。根据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统计调查数据显示,调研的20家企业1-5月营业成本合计为54.40亿元,同比增长54.1%。由此可见,经营成本高企、货源不足、资金紧张已成为阻碍海洋运输企业良性发展的关键问题。
四、促进海洋服务业企业良性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发挥科教优势,打造海洋服务业人才高地
大力推动涉海高校发展,支持位于南京的涉海高校加强与国内知名涉海院校、科研院所和海洋服务业龙头企业合作,推进成立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以海洋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增设与海洋服务业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类和海洋领域应用型学科专业,培育一批海洋优势学科,大力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海洋人才,打造国内领先的海洋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和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二)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发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功能区制度创新优势,以沿江重点港区为主要依托,推动船舶代理、船舶供应、信息咨询等传统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积极引入航运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多式联运服务和口岸通关能力,拓展港口保税、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和分销、配送等服务功能。加强海洋大数据平台建设服务,有效利用南京信息产业优势,面向海洋产业发展、海洋保护与开发等信息应用服务需求,拓展智慧应用服务能力,为海洋相关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三)不断完善扶持政策,缓解企业经营困境
针对海洋服务业企业的扶持政策需因地、因时制宜,并落实到位。多措并举化解企业经营成本上涨难题,在政策帮扶方面,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奖补等扶持措施,尽可能延长优惠期和扩大普及面,调研的20家企业中有14家都希望政府可以进一步减税降费;同时帮助企业挖掘内部节约成本的潜力,从采购角度和探索产品升级着手,尽可能降低经营成本。出实招缓解企业资金难题,对困难企业,通过依法办理税款、社保延期缴纳等方式,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做好政、企、银三方的对接工作,扩大普惠性贷款规模和普惠金融覆盖面,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四)持续优化审批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海事等相关职能部门需进一步简化政务审批流程和所需资料,为海洋服务业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打通供需两端的“信息壁垒”,推进海洋运输方面信息的共享、互认和应用。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相关部门在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海洋服务业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调研的20家企业中,有9家企业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继续优化审批服务,8家企业希望政府营造公平的竞争市场环境。
1沿江7座城市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扬州、镇江、泰州。